从凉房鸡舍到带动一方共同致富 ——记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王保元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5-13 10:31:26

王保元向员工讲解屏幕监控智能捡蛋程序。

本报记者 张舒怡 文/图

清晨,在海南区巴音陶亥镇乌海市保元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养殖基地里,70万羽蛋鸡此起彼伏的啄食声与机械运转声交织成一首独特的乡村乐章。这里,承载着王保元25年的创业心血,也见证着一位农民企业家带领乡亲走向共同富裕的奋斗历程。

1993年,王保元的父亲将一座闲置家院凉房改造成鸡舍,400羽蛋鸡成为这个普通家庭迈向养殖之路的起点。那时的凉房,堆满了简陋的饲料槽和木制产蛋箱,潮湿的地面上,老两口弯腰捡拾鸡蛋的身影,成了王保元年少时最深刻的记忆。1998年,王保元走进鸡场开始学习蛋鸡养殖技术,“那时候我白天跟着师傅学技术,晚上就抱着专业书籍钻研到深夜,当时只是想着能够把鸡养好、蛋下足。”王保元回忆道。

2000年,王保元从父亲手中正式接手了养鸡场,当时养殖规模仅有1.6万羽。他从最基础的工作干起,凌晨4点起床拌饲料,寒冬腊月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送鸡蛋,在他的努力下,家里的日子也变得越来越好。2004年,养殖规模已有近5万羽。然而,养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接手的第二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禽流感让他几乎一夜回到原点。禽类市场全面管控,十几万斤鸡蛋滞销,他把鸡蛋搬回家里,院子里、客厅里,甚至卧室的床上,随处可见堆满的鸡蛋。“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检查鸡蛋,看着那些坏掉的蛋,我的心里像刀割一样。”王保元说,当市场重新开放时,十几万斤鸡蛋只剩下三四万斤,但他没有被击垮,他重新梳理养殖思路,四处走访学习,一点点把养殖之路拉回正轨。“我坚信,无论做什么,遇到难题都应积极寻求解决方法。”王保元在回顾起失败经历时,表现出了坦然与坚定。

凭借着“滚雪球”式的发展策略,王保元带领企业一步步走出困境。2017年,是企业转型的关键节点。他毅然决定引入全自动喂料系统、环境控制器及粪污处理设备。那段时间,他每天泡在鸡舍里,和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设备的安装调试。“记得第一次调试全自动喂料系统时,设备突然卡住,饲料撒了一地。我和工人们蹲在地上,一边清理饲料,一边分析问题,直到凌晨才找到解决方案。”王保元回忆道。正是这份执着,让企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工人管理效率从人均5000羽跃升至10万羽。如今,企业存栏量达70万羽,日产鸡蛋50余万枚,年销售额突破了7000万元,占据了我市60%的蛋品市场份额。

事业成功的王保元始终没有忘记乡亲们。他创新推出“企业+农户”双向赋能机制,与百余户农户签订玉米定向采购协议。在与农户洽谈合作时,他总是耐心地讲解合作模式,详细计算收益。“保元说话实在,给我们的价格比市场价高,还手把手教我们科学种植,跟着他干,心里踏实。”东兴村村民杨永峰感慨地说。

在构建“就业+技术+公益”三维帮扶体系中,王保元同样不遗余力。他开始打造产业工人培育工程,采用“基地实训+弹性工作”模式,让近百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在仓库负责操作拣蛋机的李桂芳笑着说:“没想到我还能有机会操作智能设备,每月还能多赚3000多块,日子也越来越好!”

2025年,王保元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荣誉属于过去,未来,我希望能继续和乡亲们一起,把蛋鸡产业做得更大更强,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从家院凉房到蛋鸡养殖数智化,从遭遇危机到带动一方,王保元用27年的时间,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一个关于奋斗、坚守与奉献的动人故事,也为乡村振兴描绘出一幅绚丽的画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