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4-16 10:16:38
大型农机在进行翻地、平整作业。
■统筹“五区一河”治理之打造美丽农区系列报道
本报记者 刘春霞 文/图
【编者按】 今年以来,“五区一河”治理正绘就城市发展的崭新蓝图,而美丽农区建设则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农区大街小巷的环境整治,到清洁取暖改造为冬日带来温暖,从农区饮水品质的持续提升,到耕地保护与控药控肥守护“舌尖安全”,再到农业节水增效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每一项工作都与农区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版推出“统筹‘五区一河’治理之打造美丽农区系列报道”,深入挖掘建设过程中的典型经验、感人故事与突出成效,全方位、多层次地呈现美丽农区建设的生动实践,为推动我市乡村全面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凝聚智慧与力量。
四月,春日的暖阳洒在广袤的田野上,处处涌动着春耕的热潮。在乌达区乌兰淖尔镇富民社区的高标准农田里,大型农机来回穿梭,村民们熟练操作机器进行土地翻耕与播种。同样的繁忙景象也在海南区巴音陶亥镇和海勃湾区千里山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上演,一幅充满希望的春耕图在乌海大地徐徐铺展。
现场直击:
富民社区的“春耕图景”
4月10日,记者走进乌达区乌兰淖尔镇富民社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放眼望去,大片麦苗破土而出,嫩绿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一旁新铺设的滴灌管道整齐排列,清澈的水流通过智能系统精准入田,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充足水分。远处,大型农机轰鸣作响,正在进行翻地、平整作业,为即将到来的玉米播种作准备。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气息,几名农技人员正在田间测量墒情,确保土壤达到最佳播种状态。
“以前种地田块小又不平整,犁地、种麦需要好多天,效率低还累人。现在使用农机快速方便,施肥料、播麦种一气呵成,出苗好、地平整,集成配套技术与水肥双控智能灌溉技术可以定时精准灌溉,在浇水时就加入化肥能够更好地种植。”富民社区种植户刘文珍说。
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一台农机、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过去十几人的耕种量。
“以前为了防病虫害,人们背着沉重的喷雾器在地里喷药,非常累,效果还一般。现在有无人机帮忙施洒农药,效率高不说,病虫害也能及时控制。土地整合后,打理起来方便极了。以前一年到头忙得脚不沾地,收入还不高,现在产量上去了,成本降下来了,钱包也越来越鼓了,这高标准农田可真是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刘文珍说。
据乌达区农牧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乌达区将新增耕地面积110亩,亩均产量达到630公斤,较项目实施前可增产10%以上。项目全域应用浅埋滴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亩均节水218.52立方米,年节水195万余吨、节水率约40%;以玉米种植为重点,推广水肥资源高效利用集成配套技术与水肥双控智能灌溉技术,实现亩均节肥35至40公斤、节肥率18%以上;提升病虫草鼠害监测预警能力,推动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互促,应用播前深耕深翻、种子包衣种植、生物防治灭虫等措施,亩均可减少农药用量20%以上。
全域推进:
三区联动打造“乌海样板”
我市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并非孤立的点状突破,而是全市一盘棋的系统工程。2024年,我市按照“整区域、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的建设思路,因地制宜确定建设内容,明确组织领导、建设任务、投资管理和管护经费等事项,完善田、土、水、路、林、电、技等基础配套设施。2024年建成高标准农田4.36万亩,率先在全区将全部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
乌达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从完善乡间道路、提升土壤质量、安装智能化设备等方面入手,通过平整农田土地、新修田间道路、深松深耕土壤、增施有机肥、改造输水管道等,提高耕地地力水平。同时,在农田周围新植耐旱、抗病虫害的新疆杨加强农田防护,安装智能虫情监测系统、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智能水肥一体化喷灌系统等自动化控制系统,推广使用全生物可降解农用地膜,多管齐下提高耕地质量及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海南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面积2.82万亩,总投资规模较大,涉及巴音陶亥镇6个行政村,共划定16个片区。海南区充分考虑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将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等工程内容统筹安排,力求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化农田体系。在项目规划阶段,采取了分标段实施的策略,这种分段实施方式有利于集中资源、重点突破,同时也便于质量控制和进度管理。项目不仅关注农田本身的提质改造,还注重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通过“以工代赈”等方式带动村民增收。同时,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与“土地流转”工作同步推进,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助力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
海勃湾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涉及巴音乌素村、新地村、王元地村和新丰村四个行政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该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通过田块整治,实现“小田变大田”,不仅扩大了有效耕种面积,还为规模化、机械化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完善的灌溉与排水系统,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幅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62。同时,田间道路的修筑方便了农产品运输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运送。
如今,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初显,粮食产量稳步增长,项目区粮食单产预计提高10%至20%;农业节水成果突出,项目区内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地块亩均节水率达到20%以上;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
长效管护:
让“良田”永续发挥“粮仓”功能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如何确保这些投入巨大的基础设施长期发挥效益,是摆在我市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我市探索建立“建管并重、长效运行”的管护机制,让每一寸高标准农田都成为永不褪色的“绿色银行”。
在制度层面,我市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细化责任到具体部门和岗位,并将管护责任纳入河长制、田长制管理体系,实现网格化管理。如海勃湾区千里山镇配合区农业投融资公司做好土地流转整合,督促行政村在项目竣工验收交接后做好工程设施管理维护,并制定详细管护制度。
资金保障上,构建多元化筹措机制。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鼓励村集体从土地流转收益中提取管护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如海南区万亩滩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益,部分用于高标准农田的日常维护和设施更新,确保农田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技术支撑上,与科研院校合作组建专业技术服务团队,推广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设智能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灌溉用水、作物长势等指标并精准调控。定期组织管护人员和农户技术培训,提升管护能力和科学种田水平,提高农田管理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为粮食安全筑牢了根基,也为乡村产业兴旺注入了强大动力。未来,我市将继续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向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
乌海日报社 | 2025-04-16 10:16:38
乌海日报社 | 2025-04-16 10:15:41
乌海日报社 | 2025-04-02 10:48:19
乌海日报社 | 2025-04-02 10:4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