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4-07 10:30:35
学生在校园艺术节上合唱。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本报记者 陈洋 文/图
近年来,乌达区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与扎实工作,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加强,为学生营造了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环境,也为区域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立德树人培根
“五育”并举铸魂
乌达区坚持教育优质均衡核心,确保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春日微风和煦、阳光明媚,行走于乌达区的各个学校,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环境优美的校园,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阳光照耀每个孩子成长。
课堂上,不仅有语文、数学课程,音、体、美等课程也丰富有趣。科技课上,老师带着学生制作可以飞的飞机,让他们体验3D打印技术,提升动手能力和发明创造力;美术课上,学生们动手画出自己心中最美的图画,还有学生自己裁剪、制作民族服饰;音乐课上,老师给学生分发了各种小乐器,大家合作演唱;体育课上,足球课、健身课丰富多彩。每一门课程都生动有趣,让学生们动手、动嘴、动身体。
走进乌达区胜利街小学,操场上,学生们奔跑着进行足球比赛;图书室,学生们翻阅着自己喜爱的书籍;功能教室里,学生们学习舞蹈、绘画、书法……学校构建了七彩社团课程体系,成立艺术、体育、科技、文学等7大类37个社团,为每名学生展示自身潜能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乌达区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围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抓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
各学校将红色基因根植于校园,以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和品格教育为抓手,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心理健康、主题读书等体验式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
学校以提升体育教育水平为主要内容,全面推进校园足球运动,保障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效性;以艺术展演等活动为载体,将艺术教育渗透到各项活动中;开辟校内劳动基地,增设劳育课,通过家校携手,让学生在劳动中享受乐趣,提升综合素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教育事业发展奠基
乌达区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通过一系列举措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素质。
乌达区将师德师风教育纳入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全员培训必修内容,完善激励、考核、惩处机制,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常态化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专项督查整顿活动,选评德才兼备、德能相济的优秀教师,促进广大教师在育人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乌达区实施师资能力提升工程,强化教育人才“引、用、育、管、留”全链条管理,建立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梯队成长机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开展业务培训,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乌达区制定出台《乌达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方案》《乌达区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随公务员待遇调整联动机制,统筹抓好职称评审兑现、“名优特”教师选拔选聘等工作,实行“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差异化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模式,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紧盯普及普惠
全面深化义务教育公平发展
乌达区按照“就近入学、划片招生、阳光分班、均衡发展”要求,从新生学籍备案等方面严把入口关,严格控制学校规模和班额,有力保障学生入学公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划片入学比例100%。
同时,乌达区注重弱有所扶,促进权益平等。一方面,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建立健全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机制,将残疾学生纳入教育资助范围,严格执行残疾学生生均经费6000元资助标准,建成专用资源教室,切实保障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另一方面,保障随迁子女就近入学,坚持“一视同仁、就近入学”原则,确保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享受同等教育资源。2023—2024学年乌达区中小学在校人数8520人,其中随迁子女3537人、占比41.5%,已全部就近入学,无辍学情况发生。
乌达区将继续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动摇,持续扩大优质教育供给,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锚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用好用活教育高质量发展“1+N”政策体系,促进全区教育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让义务教育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乌海日报社 | 2025-04-07 10:30:35
乌海日报社 | 2025-04-03 09:49:12
乌海日报社 | 2025-04-02 10:40:28
乌海日报社 | 2025-03-31 09: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