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品质 爱绿色 追智能 看心情…… 品质生活让年轻人消费观更时尚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3-27 09:03:03

本报记者 韩建慧

当下年轻人的消费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年轻人消费不再像父母一样“抠抠搜搜”,却也没有“大手大脚”。日常消费方面,他们有一套自己的主张,品质好的产品越来越受欢迎,低碳环保开始提上日程,家里的电器越来越智能,悦己消费占比越来越高。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当代年轻人对更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求品质:从能用到精用

父母买东西讲究什么?“00后”受访者陆昭昭说,物美价廉肯定是标准。但人们都知道,物美和价廉本身就很难兼得,往往一分价钱一分货才是真理。

陆昭昭的父母都是“70后”,他们的消费观其实大多数都继承自己的父母,买东西时虽然已经不像老一辈一样要货比三家,但追求实用总是少不了的。因此家里会有已经用了很多年的电饭锅、换过皮带和滚轮的洗衣机、因为耗电不怎么常用且外观还显得很新的空调等。

“明明可以换更好的,但爸妈总觉得东西还能用,舍不得丢掉,我觉得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品质可言。”陆昭昭说。

“98后”男生朱星宇也在劝说母亲换一款新的电冰箱。家里的冰箱已经使用了近20年,虽然被母亲拾掇得干干净净,但过去的净味技术不太过关,饭菜水果搁在一起经常串味儿,让他烦恼不堪。“趁着家电有‘国补’,换一款多好呀,但我妈说啥都不换,觉得只要能用就行。”朱星宇说。

父母辈的想法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技术迭代肯定是越来越先进,但倘若什么都要追求“顶峰”,钱包肯定受不了。对于讲究过日子要细水长流的中国人来说尤其如此。对于这一点,年轻受访者的想法显然有了进步,他们觉得,倘若能花小钱办大事,偶尔支出就能提升生活品质的话,这样的消费是应该被接受的。

陆昭昭就坚持这一观点,还没挣上多少钱,她就开始用工资悄悄置换家里能用但不好用的家电了。“第一次是给姥姥换了一款自动煎药机,姥姥经常吃中药,用老式药壶煮,在厨房里一盯就是一上午。自动煎药机满足了她想要自己熬药的愿望,也帮她省了事儿,但你非要跟我辩论说不锈钢锅没有陶瓷锅效果好,那我无话可说。”她说。

已经参加工作两三年的朱星宇给家里添置的“大件”则是一台带有空气洗功能的洗衣机。尽管洗衣机已扎根在他家洗衣房里两年,父母还是会时不时埋怨他:“以前那个明明用着好好的,非让你卖给收废品的了,几千块钱的洗衣机只卖了50块。”

“他们嘴上骂我,但出去应酬穿回来的羊毛大衣、羽绒服用空气洗功能滚一滚就能去异味儿,不比在阳台上风吹好几天味儿都散不掉强吗?”朱星宇很不服气。

年轻消费者已经不能接受凑凑合合地过日子了。记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绝大多数年轻受访者都觉得,只要经济条件允许,精用比实用更好。在吃的方面,他们愿意多花几倍的价钱从网上购买无菌蛋和各种有机食品;在用的方面,愿意为负有盛名的德国刀具、日本厨具等投资,这种不再满足于基本功能,而是聚焦于产品的精细做工、优质原材料与先进工艺的态度也是他们消费观念的一种呈现。

爱绿色:低碳消费逐渐成为自觉

“80后”受访者宋瑶说,虽然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她自己肯定是没有做到。

“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学到了塑料袋对环境危害有多大,少用一双一次性筷子就能留住一棵树木。事实上,我现在去超市依然忘记自备环保袋,餐厅里吃饭也会选择用感觉更卫生的一次性筷子。”她说。

但这样的想法,居然被读高中的女儿打破了,这让她惊诧不已。“我女儿背包上有两个小黄鸭挂件,打开就是环保购物袋,每次带她逛超市她都会兴致勃勃地拆下来。”她说。

宋瑶也曾问过女儿,小黄鸭用过后需要重新折回去,用的次数多了还得清洗,不麻烦吗?女儿则回答:“麻烦点又能怎样呢,这不是又好玩又环保嘛。”

“00后”女生郭晔也用很简单的道理解决了父亲老郭换车是换油车还是换电车的困扰。老郭想换车,天天泡车展。新能源车外形美观、内饰高档,价格便宜,很是吸引眼球,但对于开了二三十年油车的老司机来说,电车总是新生事物,稍微有那么一点不放心。

老郭在家跟妻子翻来覆去研究新能源车可能面临的问题,比如电池不耐用,保养更费钱、二手车市场不透明等等,女儿小郭听了一会儿,就对他说:“你说的那些问题都是未来的。眼前是新能源车又便宜又环保,你花同样的钱可以买到更高的配置,能省很多油钱,还能绿色出行为环保做贡献。至于二手车市场如何,保养如何,难道不是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的发展,这些问题都会被解决的吗?何必杞人忧天。”

低碳的概念如何才能真正从概念走进生活中?也许就是从年轻人在消费时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受访者郝茜今年24岁,在某美术机构代课,单位离家大约4公里。在众多的出行方式中,郝茜一般都选择共享电动自行车,尽管她一毕业父母就给她买好了代步车。

“只要不是下大雨或者下大雪,刮风天我都愿意选择骑电动自行车或者乘坐公交车出行,省心省事儿还环保嘛。”她说。

郝茜也记得,自己毫无障碍地接受了奶茶店将一次性吸管从塑料吸管变成纸吸管。“我觉得没什么不好啊,纸吸管更环保一点,奶茶好不好喝跟吸管关系也不大。更何况现在大多数奶茶店都用可降解的PLA吸管,纸吸管一泡就软的问题也解决了。”她说。

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绿色消费不仅体现人们对健康、环保生活的追求,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尽管低碳生活理念普及多年,但想要在全民范围内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无论如何,只要年轻人的消费观中,绿色消费从概念变成一种自觉,不就是一种可喜的进步吗?

追智能:让科技赋能清闲生活

理性花钱的时代,哪些商品更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智能化强的肯定是选项之一。以家电行业为例,某家电平台数据显示,空气净化器、烘干机、扫地机器人、洗碗机的零售增长非常靠前。

这几样产品有什么特点?很显然,它们都不是生活中的刚需,但显然对降低家务量,提高生活品质有着重要作用。

受访者梁毓言就花了大价钱升级家电。洗碗机、洗地机全都安排了市面上口碑最好、同样价格较贵的品牌,为此花光了两个月的工资。“长辈们不理解,觉得我们年轻人太夸张了,洗个碗拖拖地也要借助高科技,完全是因为懒。其实并非如此,有了洗碗机,我们每天收拾厨房的兴致很高,洗地机也很方便,洗拖一体自动清洁烘干,不用督促我老公都会主动去拖地,而且一天拖好几次,地面清洁频次比手动时候高多了。”她说。

当科技赋能生活,让家务活儿变得不那么麻烦的时候,家庭劳动分工时的矛盾自然也就消弭了。同样装了智能厨卫系统的受访者张扬就表示,他很喜欢在家收拾卫生,厨房里有洗碗机和厨余处理器,卫生间里的双桶洗衣机可以同时洗衣服和鞋子,谁刷碗、谁拖地、谁刷鞋这些很零碎但很容易影响夫妻感情的问题迎刃而解,“谁有空谁干,反正也不累嘛。”他说。

是的,智能化不是简单替代劳动,而是重新定义品质生活的阈值。

年轻的消费者正以经济学的思维重构家务价值。梁毓言用两个月工资置换洗碗机、洗地机的行为,本质上也是对时间成本的计算:假设每天节省1.5小时家务时间,按工作时薪50元折算,两年即可收回设备成本。这种将家务劳动量化为经济价值的方法,显然算是一种新型的消费决策。

更何况,智能家电消解传统家务中性别标签的意义显然更大,当家务从“责任分配”转向“体验共创”时,智能技术终于实现了家务劳动的去情绪化。

看心情:悦己需求成就大众市场

为心情买单,为情绪充值,当情绪价值成为“金矿”时,谁接住了谁就拥有了“泼天富贵”。

年轻消费者显然还有一种消费观念,那就是他们非常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无论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还是“一眼万年”的包包、饰品、手办、盲盒,“悦己”的消费不能算是小众行为。

走进“95后”女生莎莎和朋友合作经营的美甲店,入目就是四个透明的塑料玩具桶。这种玩具桶呈圆柱形,摆在沙发的两侧,里面塞满了毛绒玩具。这些玩具都是莎莎和朋友抓娃娃得来的。别人抓娃娃会兑换礼品或者积分,莎莎则很少兑,她只享受抓娃娃的过程,在她看来,专注地抓一只毛绒玩具,是她自我解压的方式。

另一位受访者,“00后”女孩张雪葶是位“吃谷人”,也酷爱开盲盒,她说自己家里有一整面盲盒墙,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玩具。对她而言,购买盲盒或者“谷子”不仅是物质消费,更是对精神愉悦的追求。

盲盒好理解,什么是“谷子”?张雪葶说,“谷子”来源于二次元,是音译而来,指的是漫画、动画、游戏等版权作品的周边产品,喜爱并收集这些的玩家被称作“吃谷人”。别以为“吃谷”是很小众的爱好,事实上,在“Z世代”用爱发电的消费图谱中,“谷子”正以惊人的情感溢价撬动市场。“谷子”消费已超越单纯的商品交易,演变为连接IP、圈层与自我认同的情感仪式。相关数据显示,早在2023年,中国二次元周边市场规模就达到了620亿元。

小爱好竟然能成就大市场,谁还敢说情感消费没有销售力?相比起前文的几种消费特征,情绪消费显得最不理性,但恰恰最能代表年轻人的消费观,他们说,“我看到它就觉得心情好,这就是我花钱的理由。”

今年刚刚参加工作的受访者刘曦就给自己展示了她极为“华丽”的工位。精致的盆栽、配套的水杯、笔筒、阅读灯、文件收纳盒,都是她斥巨资网购来的,老板常常笑称,打造这个工位花的钱比他付的工资都要多,“但我自己开心,我觉得在这样的环境办公我心情很好。”她说。

买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不是在某方面慰藉了我,这样的消费观就是人们热爱的情绪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对情绪价值的追求也对抗了生活的压力给年轻人带来的焦虑情绪。

由此可见,对品质生活的追求让年轻人消费观更时尚,这种时尚背后,藏着年轻人对实用与情感的双重考量。他们既会精打细算地升级家电省下时间,也愿意为低碳环保多走几步路;既看重智能产品带来的便利,也不吝啬买个小盲盒哄自己开心。这种消费选择看似矛盾,实则是年轻人用行动证明——生活不该只是凑合,而是既要省心省力,也要有趣有温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