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2-06 09:26:30
本报记者 韩建慧
有道是“百节年为首”,对于咱老百姓来说,“过年”总是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老百姓爱过年,因为过大年红火热闹,处处洋溢着团圆和喜庆;老百姓也盼过年,因为过了年,一岁忧喜就都翻篇儿,辞旧迎新,总让人心生无限希望。
以往说起年,大多数人都会想起两个字——“传统”。传统的年菜、传统的礼节、传统的习俗,岁岁年年似乎都很相似;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年也逐渐变得不一样。当“Z世代”接过春节主导权后,这场延续千年的文化仪式也有了新的变革。从年夜饭的烟火气到拜年方式的数字化,从娱乐项目的颠覆到情感连接的“升维”,中国年以传统为底色,在代际碰撞中绘就一幅流动的时代画卷。
当年轻人主导年夜饭 从程式化的传统菜肴到个性化味觉狂欢
北方人家,春节年夜饭餐桌上都应该有点啥?老一辈儿人说,鸡、鸭、鱼、肉和各种蒸碗儿绝不能少。每到除夕,就是全家老少齐动手做年夜饭的时候,煎、炒、烹、炸一顿操作,最少都要摆出十个菜,寓意圆圆满满才好。
但这样的年夜饭,似乎并不受当下年轻人的喜欢。不少网友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吐槽:年夜饭有多丰盛,吃剩饭的日子就有多痛苦。
年夜饭,一定要传统且守旧吗?似乎也不尽然。市民张春美就告诉记者,乙巳蛇年,她家里的年夜饭,全是儿子和儿媳妇张罗的,两位“98后”让他们这些“70后”“60后”长辈享用了一顿年轻人喜欢的年夜大餐。
“除夕当天就看他俩忙活了,烤了几个披萨,都是从网上搜了教程自己做的。儿媳妇还做了一锅椰子鸡,是提前网购的海南特产,儿子学了网上很火爆的避风塘炒虾,味道倒也不错。”张春美笑着说。
在张春美看来,这样的“创新”无可厚非:“现在咱们日子过得好,想吃啥平时都有,年夜饭做那么多其实也吃不动,孩子们想玩儿就玩儿吧,也挺有意思,而且因为吃得花样新鲜,爷爷奶奶也很捧场,胃口比平时好了很多。”她说。
同样“整顿”年夜饭的还有“00后”女孩赵阳。赵阳觉得,年夜饭因为太“传统”,对自己来说毫无吸引力。“年年都是蒸丸子、炸带鱼、扒肉条、扣肉、酥鸡啥的,想想都觉得腻,还不如吃点平时大家爱吃的,比如今年我就做了麻辣香锅,还给爱吃粉条的爷爷奶奶做了流汁大宽粉,奶奶说吃了一辈子粉条也不知道还能这么吃。”她笑着说。
麻辣香锅、猪肚鸡、火锅、烧烤……年轻人把春节的年夜饭安排得明明白白,长辈们也觉得新鲜有趣。“70后”市民梁飞就对孩子们在姥姥家做烤肉和披萨表示支持。“他们不做我们还真想不起来,爸妈辛苦了一辈子,确实没吃过烤肉和披萨。咱们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了,但老年人还在吃着老几样儿,是该换换口味啦。”他说。
年夜饭可以不“传统”,春节招待亲朋好友也不必太“守旧”。赵阳告诉记者,今年春节,麻花馓子糖麻叶不再是她家茶几上待客的主角,手工烘焙的小点心让她赢得了一众长辈的赞许。“我从小红书上学了很多小点心的做法,溶豆、曲奇饼、蛋奶饼干、红薯蛋挞啥的,吃起来好吃,做的过程也很解压,以前爸妈炸的麻花馓子吃过了正月十五还剩下不少,今年我做的饼干大年初五还没过完就全被‘光盘’啦。”她说。
不爱上门还能咋拜年 “数字拜年”正越来越流行
年夜饭被年轻人打造成了个性化的展示舞台,拜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曾几何时,过大年一定要登门拜年是中国年的传统礼节之一。但时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对这项“老传统”产生出“抗拒”情绪,能不上门就不上门,宁愿被爹妈骂,也绝不去亲戚家换地方“玩手机”。
受访者刘启瑞就告诉记者,自己春节不陪爸妈走亲戚,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我们家的亲戚都在本地,平时也经常见面,过年是不是要提点礼物上门儿,我自己是觉得没有必要。爸妈有他们的想法,那他们自己去好了。”小刘满不在乎地说。
小刘说,有这样的想法可不止他一个人,同龄的兄弟姐妹们其实都差不多。“我妈带我去舅舅家拜年,我和舅舅家的表姐绕着小区转悠了一圈又一圈不敢回家,就怕长辈们一块儿数落我俩,懒啊,不做饭啊,不结婚啊……想想都可怕。”他说。
当然,随着网络段子足够普及,不少长辈们也知道,自己的关心发问常常会让年轻人感到扫兴,于是也在立志做不扫兴的家长。
“60后”受访者陶国建就告诉记者,春节期间,他嘱咐妻子千万不要问孩子们学业、收入、什么时候结婚等问题。“我和她说,现在年轻人都讨厌问这个,咱们觉得是关心,想知道近况,年轻人觉得是冒犯,是变相的催婚催育。”他说。
但让老陶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做了准备,两个外甥和一个侄女儿却没给他这个机会,“过完初一就都跑出去玩儿了,没跟我们见面,还托爹妈带话说为了给我们老两口省红包。”老陶笑着说。
年轻人的确是越来越不喜欢出门拜年,除了躲避可能遭遇的催婚催育,还有什么原因?不少受访者给记者列举了许多缘由。
“00后”女孩小汪说,自己不是不爱上门拜年,而是觉得家庭是很私密的个人空间,实在不想展示给“不熟悉的”亲朋故交看,因此推己及人,她觉得别人也未必愿意邀请自己到家里去。“尤其是除夕之前下了一场大雪,地上泥泥水水的,地怎么擦都擦不干净。”她说,“现在拜年的方式那么多,微信红包也能表达我的诚意。”
前文提到的刘启瑞则觉得,上门拜年这件事也太“刻意”了,“平时也常常在奶奶家或者姥姥家聚餐,过年非得互相送点礼物,真的感觉很没必要。”他说。
当然,也有受访者坦承,不爱串门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主要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与亲戚互动本就很少,再加上受价值观等因素影响,想亲热也亲热不起来。“以前总是开玩笑说大学生一年土、二年洋……这虽然是戏言,但实际上确实存在。年轻人接触的新事物比较多,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不尽相同,差异较大的人群之间很难有共同的语言。即使是同龄人,也会因为人生轨迹不相同而很少有共同语言。”受访者丁晖说。
与亲戚如此,与朋友、同学、同事之间也是如此。“98后”受访者侯冠奇说,他很不能接受父母长辈口中的“职场潜规则”:“爸妈老是教育我,说你都上班了,应该去给领导和同事拜拜年,处好关系,我觉得大可不必,我平时认真工作,尊重领导和同事不就很好吗,谁说只有登门送礼才能处好关系的呀。”
年轻人是在“消解”传统年俗吗?那也未必。侯冠奇觉得,与其说是在消解传统年俗,不如说是年轻人正在构建数字时代的仪式感。
和身边很多朋友一样,侯冠奇都坚信,不打扰就是最好的尊重,他拒绝群发信息,而是逐字逐句给心里想要祝福的亲朋好友们发微信。“我对他们说的,都是我真心想说的话,我觉得这种拜年更有意义。”
诚然如此,老一辈人有老一辈人的交流方式,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活法则,现代社会的社交关系本来就是一门复杂的学问,人们总会找到让感情存续的方法,无论采用哪种形式交往,只要自己舒服、自在就行。
娱乐方式被“硬核改造” 从固定“三件套”到丰富又多彩
春节难得休闲,不少人都会尽情地吃喝玩乐,以度过难得的假日时光。唱歌、聚会、打麻将就曾被称作是“春节三件套”。
但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样的过节方式实在是太“落伍”了。年轻人有自己的玩耍场合,在他们看来,到KTV当麦霸,那是爸妈们才喜欢的事情。
刚读大一的“05”后男孩陈冰就觉得,爸妈和亲戚长辈一过年就要忙着到处订KTV包房很让他烦恼,“唱歌有什么好玩的嘛,一过年就泡在KTV里,平时也没见他们那么爱唱歌啊。”
陈冰喜欢的休闲方式是和好朋友们组团打游戏,“电竞房不香吗?组团开黑才爽吧。”
“00后”女孩雪莹则表示,相比起打麻将唱歌,她更喜欢玩密室逃脱,曾和朋友打卡了市内多家密室,“通关”无数次。但这同样也为父母辈所不理解:“一群人被鬼追着跑,很有意思吗?”长辈们纷纷大摇其头。
除了玩密室、玩剧本杀代替了以前的喝酒聚会外,年轻人也更喜欢用逛商场、看电影或者是坐在休闲吧里打游戏来完成“老友见面”的过程。
受访者乔隽就告诉记者,他和发小聚会的方式就是一起打游戏。“女孩子们一起看看电影逛逛商场,我们大老爷们儿实在没啥玩儿的,就开了个电竞酒店一起打游戏,也挺快乐的。”他说。
倘若时间宽裕,年轻人甚至可以在春节假期中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中午还在走亲戚,晚上就“闪现”到了其他城市。受访者何嫣然就告诉记者,相较于长辈们出门必须要详细计划、认真推敲,年轻人几乎是“穿上鞋就能走”。今年春节何嫣然和朋友突然兴起,自驾到河南省许昌市去逛传说中的超市“天花板”胖东来,正月初二下午出发,初四一早才到,还碰上人家休店,两人只好又朝开封去,必须得感受一番古都的年味儿。
老式的“春节三件套”,已经被年轻人抛弃。对此,老一辈儿倒觉得很好。“70后”受访者宋建成说,年轻人不爱聚会喝酒、打麻将其实也是好事儿:“毕竟这种消磨时间的游戏也没啥特别的益处。喝酒熬夜都对身体不好,年轻人应该有更多更好的追求。”
价值观念在嬗变 从追求仪式感到寻找精神归属
千百年来,年对于中国人总是有着特殊的意义,年的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浓缩。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过年方式上有了很多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人们心目中,大美中国年仍然很有魅力。
前文提到的“70后”受访者梁飞给全家设计了一趟新春旅行,今年年过得早,读高中的儿子和读大学的女儿都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快乐假期,于是他和妻子拼凑好了年假,打算带着双方父母南下游一游泉州、汕头这些小众的网红城市,亲眼看看英歌舞、打铁花都是什么样的。
梁飞还提前约了远在大同的姑姑一家,父亲与姑姑已多年未见,这次双方儿女一拍即合,都带着父母出行,打算让几位八旬老人能借着一起旅行见一见。“团聚这件事也许不用执着于是不是回到故乡,因为春节的意义本来就不在于如何过,而在于与谁一起过,以及如何让这份团聚变得更加温暖而难忘。”他说。
当传统节日的习俗不再“传统”,年轻人正在为重拾“过年的感觉”不断探索出新的过年方式。这些方式既保留了春节的核心——团圆的仪式感,又为其注入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气息。就像网络上的那些段子里展示的,“00后”用AI“祭灶”,用LED显示屏展示“春联”,在网上“云”祭祖,他们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所谓年味,不在固守某种形式,而在持续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情感联结方式。
但不论如何,在年轻的受访者看来,过大年仍然是快乐的、感动的和必需的。“我们仍然能从火树银花里感受到年的热闹,从声声祝福里体味到年的温馨,从亲人相聚的笑靥里品尝到年的幸福,我们期待年带来的愉悦,并且愿意以‘年’为重新启程的出发点,年是我们精神世界里不可或缺的一抹火红,不会被时光或者时代洗涤褪色。”受访者们这样说。
乌海日报社 | 2025-01-27 09:51:29
乌海日报社 | 2025-01-24 09:45:13
乌海日报社 | 2025-01-09 10:16:35
乌海日报社 | 2025-01-07 09: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