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办实事 贴心服务暖民心 ——区民政局推动民政救助工作深入发展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3-02-06 10:26:46

5-3.jpg

工作人员向居民宣传民政救助政策。

去年以来,乌达区民政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秉承“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紧扣群众需求、强化政策落地,采用“学、思、听、看、办”五步工作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学好用好政策,强化责任担当。区民政局强化政策培训,定期组织社会救助政策业务培训会,讲解民政政策沿革发展、制定依据、实施途径,并以师徒结对方式以实际案例解答受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民政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民政救助工作人员带头进行宣传,就事论理、以事说理,通过举事例、拉家常、摆事实,把党的惠民政策讲实讲透,提升人民群众对民政政策的知晓率。

——听取民心民意,汇聚民智力量。区民政局依托微信公众号、工作微信群等方式“线上+线下”协同听取群众意见,利用门户网站、市纪委监委智慧监督平台等定期公示在册救助对象基本信息,全面接受社会监督;充分利用自治区核对系统、智慧乌海民生服务平台,对新申请和在享社会救助对象进行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做到逢救必核、在享必核。去年以来,区民政局累计完成低保申请、特困供养人员、临时救助人员核对3157人次。

——查看具体实际,凝聚广泛共识。区民政局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充分发挥网格员入户职能,加大困难人群摸排力度,对工作中发现的困难人群存在问题及时上报;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协理员作用,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对重病重残对象、困难学生家庭等刚性支出较大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对象开展全员数据摸排和信息比对,建立城乡低收入人口信息监测库,实现动态监测、快速预警、及时干预、核实解决;落实好“社区上报、街道审核、民政审批”社会救助流程,持续加强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提高社会救助帮扶效果。

——办好社会救助,绘就幸福底色。区民政局推进“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马上办”,充分发挥大数据信息化作用,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及时解决困难群众诉求,提升社会救助方面回应诉求的响应率、解决率和满意率;以不同困难需求为导向,坚持“政府主导、政策融合、统筹资源、社会参与、多元救助、实时救助、上门服务”的原则,精准做好疫情防控过程中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累计为各类困难群众发放“疫情暖心包”“爱心医药包”“春节年货包”3881份,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和医疗需求。“防疫助困不打烊,智慧平台显温度”“新春关怀送年货”等工作信息连续在自治区民政厅公众号和我市媒体转载刊登。

与此同时,区民政局坚持把社会救助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端正工作态度、提升工作能力、铆足工作劲头、立作风标杆;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实现由民政部门统筹推进、镇(街道)主抓、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救助协调机制,积极推进服务类救助,建立全方位、高质量、组合化、个性化的社会救助服务新模式。

——谋划民生福祉,保障更加精准。区民政局聚焦群众需求,将社会救助相关政策用好用足,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区民政局深入推进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认真执行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切实落实社会救助政策,按时足额发放救助补助资金,去年共发放救助资金3497余万元;依托镇(街道)党群综合服务中心设立社会救助窗口,统一受理社会救助申请,及时受理社会救助办理、转办申请等事项。去年,全区共受理低保、特困供养申请168项,审批低保对象、特困供养对象152户、203人;畅通社会救助渠道,开通民政养老救助服务热线2012349,全天候24小时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需求,实现社会救助方式的多样化、组合化、专业化和个性化。

——创新救助模式,优化服务流程。由单一的物质救助模式向“货币+实物+服务”的综合救助模式转变,对全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的未成年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四类人员困难群众提供“助浴服务”“生活帮扶”等5类、30项特色救助服务。区民政局还通过第三方专业的服务团队,对救助对象服务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制定专业方案,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为老助餐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服务项目,累计服务群众1320人次。

(作者:李浩;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