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文物讲故事: 馆藏青铜器 还原北方游牧文明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7-21 09:32:07

【两个打造·博物馆里的宝贝】

乌海博物馆内展出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刀剑

环首带链青铜剑 鹿首菱形纹柄青铜刀

盘羊铜杖首

青铜马衔

青铜銮铃

青铜軎辖

乌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共同活动的历史舞台。据《乌海市志》记载,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14年)乌海地区曾有“河南地”之称,今海勃湾地区、海南地区便属于“河南地”,为楼烦(北狄之一)所据。

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今乌达地区为义渠戎国(西戎之一)管辖,乌达与海勃湾初次以黄河为界,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

赵惠文王二年(公元前297年),赵武灵王臣服西河(即河南地)楼烦,辖今海勃湾地区。

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宣太后(秦昭王之母)杀义渠戎王于甘泉宫后,昭王起兵灭义渠,并在其领地建立北地郡,(今甘肃庆阳西南),辖今乌达地区。

三山环抱,一水中流的乌海地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连接中原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桥梁。

据相关记载,夏商周时期,今乌海地区先后有土方、鬼方、獯鬻以及氐羌等部落在此生息繁衍。代表游牧文化的岩画和“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等也多见于此,既反映出这里是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往地带,也见证着多民族交往交流、文化交融的历史和特色。

“青铜时代”的历史印记

何为“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是考古学家从物质文化发展史的角度,对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称谓。在我国,“二里头文化”时期被认为是中国青铜时代真正的开始,因为在这一阶段,青铜所制的武器和容器在物质和政治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到春秋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出现和进步,铁器渐渐在武器和生产工具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到了战国中晚期,各种铁制品已经在军事、手工业和农业等领域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因此,虽然青铜器的使用还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至少到汉代,礼器的铸造仍大量使用青铜),但和前一阶段相比,青铜器的应用范围已经有所收缩。所以,铁器时代的开始大体定在战国晚期(公元前3世纪中叶),这也是我国考古历史上认为的青铜时代的结束。

桌子山地区青铜时代的遗迹有雀儿沟岩画、苏白音沟岩画、小摩尼沟岩画群等。这些岩画的题材相较新石器时代有了更多的变化,以动物图形、狩猎、舞蹈、骑士等内容为主。

岩画中的大角鹿、盘羊、骑射等内容,与蒙古高原其他地区发现的青铜时代的岩画题材相同。这些乌海桌子山地区典型游牧文化的遗存,也真实地反映了当地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雀儿沟岩画中,就有一幅畜牧岩画。画面中密密麻麻布满了马和羊的形态,人物则身着长袍。这幅岩画展现的就是古代畜牧经济的生动情景,为我们想象和重构内蒙古西部地区古代游牧经济的状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在小摩尼沟一带,除了狩猎岩画和骑士岩画,有一百余幅都在反映民生生活常见情景。例如马、羊、狐狸、骆驼等,也是古代游牧人日常生活的生动体现。

馆藏文物看

“鄂尔多斯(式)”青铜文化

从19世纪末叶开始,我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带陆续出土了大量以装饰动物纹为特征,具有浓郁草原游牧文化风格的青铜及金、银制品。其中,鄂尔多斯地区的青铜器发现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最具特征,从而被考古界称作“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多为实用器物。按用途分类大体可分为兵器、工具、装饰物品、生活用具、车马器等几大类。在乌海博物馆馆藏的珍品中,也有一批可以让您近距离感受的青铜制品。

比如,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中最为常见的青铜短剑,在乌海博物馆中就有展出,基本断代为春秋时期的螺纹柄青铜剑,剑首呈蕈状,顶端有圆孔,两侧有长方形孔,便于佩戴,剑柄装饰有粗螺纹,剑身直刃,剖面呈菱形,简洁而实用。

虎首鹿纹柄青铜刀也是展品之一,柄首是一只弓着脊背的老虎,刀柄两面装饰有两只跪卧的大角鹿,刀身窄长,刀锋圆钝。 环首带链的青铜剑,在剑柄处有链,可以猜想是便于佩戴。这些刀、剑绝大多数为直柄,少数为曲柄,柄首端极具装饰性。曾有专家指出,作为早期北方民族所使用主要兵器之一,这些制品昭示了马背民族勇猛、善战的精神。

此外,还有青铜所制的銮铃、大角羊铜饰牌、青铜马衔、盘羊铜杖首、大角羊青铜饰等,也是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典型作品。

例如盘羊铜杖首,曾有民族学研究学者指出,古代先民崇拜大自然中的生物,将它们视为图腾,依仗它的神力保佑族群的平安,这是许多原始民族共同的习俗。而将崇拜物形象装饰于杆顶或杖端,则是早期北方民族图腾崇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几何纹错银铜带钩也极具特色,带钩整体呈曲棒形,钩首为蛇,钩体曲为弓式,背部中央有一圆形钩钮,钩面用错银工艺装饰有三段菱形为主的连续纹样,几何纹内以银点铺满空白处,富丽繁复,华美精致。

据乌海博物馆讲解员介绍,春秋战国至两汉时代,带钩使用非常普遍,是用在革带上的钩,类似“皮带扣”,除连接革带的作用外,还可用来佩戴刀、剑或者其他装饰品及维系有关物件。带钩的形制大多是曲棍形、耜形、琵琶形、兽面形、动物形、水禽形等等。

这一件件生动形象的青铜器,生动地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面貌。透过这些展品,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里的珍品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典型实证。

主办

乌海日报社 乌海博物馆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道沟通历史与未来的桥。

都说,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就要去这座城市的博物馆。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展品与历史对话,穿越时空的阻隔,俯瞰浩荡的时光长河;在这里,我们也可以通过藏品与先贤晤面,掀开历史的面纱,接受文明的熏陶和洗礼。

我国各地博物馆中的珍贵藏品数不胜数,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乌海博物馆也不例外,作为现代文明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乌海博物馆承担着展示自然和人类遗产的重要使命,这里馆藏的每一件展品,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为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贯彻落实全区“两个打造”专题工作调度会议精神,本报与乌海博物馆联合推出“博物馆里的宝贝”系列专栏,带您一起去欣赏本地区的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感受黄河岸边的璀璨文明。

(作者:韩建慧;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