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2021-06-17 09:18:18
【老物件的故事】
图为海勃湾幸福北区居民苏冬花家的一个门箱。如今,通过斑驳的红漆、精巧的绘画,我们仿佛还能窥见门箱当年的华丽样貌。
说起门箱,现在好多年轻人都没有见过,甚至不知其用处。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姑娘出嫁前,父母通常会为女儿置办陪嫁物品,包括门箱和炕柜这些家具。
门箱多为实木打造的木箱子,因正面中央有两扇对开的门而得名,通常为一对儿,与炕柜一同摆放在炕尾,两只门箱在上,炕柜在下。门箱一般长85厘米,高50厘米,宽与炕柜相同。过去,门箱和炕柜多为嫁女儿时的陪嫁品,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颇为流行。
据苏冬花介绍,门箱是婆婆出嫁时的陪嫁,后来传至自己手中。婆婆婚期确定后,长辈便着手准备嫁妆,小至开花馒头,大到被褥、门箱、炕柜等。木匠到家中制作门箱、炕柜,加工好后,又请画匠在家具正面绘画。绘画多以水墨画材料绘制,画面绘成后再刷上透明度高的清漆,以保护绘画图案。
通常,门箱、炕柜这一套家具上共有8幅图画,多为民间故事或传说。有选自“二十四孝”的故事,如“百里负米”“卧冰求鲤”“怀橘遗亲”等;也有古代感恩故事,如“投桃报李”和“结草衔环”等;还有反映传统美德的故事,如“三娘教子”“岳母刺字”“五子登科”“映雪读书”等。主画四周的边框上,还会点缀瑞兽、祥禽、花卉等图案,象征“福禄寿喜财”,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门箱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留下的是一段段难忘的回忆。 (赵荣 文/图)
乌海日报社 | 2021-06-17 09:18:18
乌海日报社 | 2021-06-11 09:37:19
乌海日报社 | 2021-06-09 10:09:02
乌海日报社 | 2021-06-02 09: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