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11-14 09:33:44
赵曦(右一)为参观者讲述黄河泥塑的历史。
工作室造型各异的工艺品。
2021年10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开展“我们的新时代”主题作品创作展播活动的通知,乌达区广大文艺爱好者备受鼓舞、闻令而动。区委宣传部、区文联、乌达广播电视服务工作站共同组织策划了“我们的新时代——我家就在岸上住”系列原创文艺主题作品,充分挖掘黄河文化,展现黄河精神,打造文艺精品,先后策划创作情境短剧、黄河泥娃、黄河石画、城市民谣等10项主题文艺作品,真情讲述居住在黄河岸边的人民在乌达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鲜活故事。
近期,微视频《伸向天边的彩虹》上线网络平台。短片先后在国家和自治区多家媒体平台传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受到了观众的好评。《伸向天边的彩虹》根据乌达区和五座桥的关系,从轮渡、浮桥到铁桥和斜拉桥的变迁,讲述黄河两岸地区人们从少有交往到紧密交流的故事,展现乌达区几十年的沧桑变迁。
近日,记者走进乌达区文联,实地探访了拍摄这部短片背后的故事。
记者还没进门,就听到房间内传来讨论的声音,创作团队正在商讨作品的具体细节和接下来的文艺作品创作方向。
197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隔河相望的乌达市和海勃湾市合并成立乌海市,当时的黄河乌海段除一座铁路桥外,再无其他可以通车的桥梁,穿市而过的黄河成为阻碍两岸交流的一道屏障。
“乌海是我的家乡,以前的乌达区和海勃湾区人们往来是非常困难的,甚至需要一两天的时间。现在,两个地区通过壮观的大桥相连,来往交流非常密切,但是这一段历史很多年轻人不太清楚,我们希望通过文艺作品来反映这段历史,铭记这段历史。”乌达广播电视服务工作站站长赵曦说。
确定了创作主题,创作团队立即行动起来,开始了忙碌的采风之旅。团队工作人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拜访渡口、大桥的建设者,实地走访原址,掌握最新资料,最终创作出《伸向天边的彩虹》这一作品。由于创作团队经费不多,许多设备都是自费购买,他们联系录制场地、音响设备,克服了很多困难。
随着“我们的新时代——我家就在岸上住”系列原创文艺主题作品越来越多,创作团队打造工作室的想法愈加强烈。在乌达区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3个月的筹备,9月7日,乌达黄河文化传播工作室正式成立。
在工作室,造型各异的黄河泥娃、色彩艳丽的黄河石画等工艺品让人眼前一亮。工作室以创作的工艺品为展出蓝本,集中体现乌达区扛起黄河入蒙首站首责,展现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乌达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品格,成为弘扬黄河文化的文艺窗口。
“工作室不仅具有展陈的功能,我们更计划吸引乌达区的广大文艺工作者进行创作,将工作室打造成为挖掘黄河文化、打造文艺精品的创作基地,通过各种文艺作品让人记得住过去、留得住乡愁。”乌达区文联工作人员张勇说。
创作团队正在进行“风起黄河”的文艺创作策划,计划通过乌达区“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等历史事件,挖掘乌达区的矿山文化,通过文艺作品展现乌达区这几十年转型升级的发展变迁。创作团队实地走访矿山,通过景观模型、老照片、绘画、卡通、漫画等艺术形式,反映乌达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展现乌达人一往无前的奋斗意志和责任担当,推动党的理论政策深入人心,展现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人文精神,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创作团队要进一步挖掘黄河文化、矿山文化等本土文化,创作更多文艺精品,繁荣本土文化,为乌达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文艺力量。”赵曦说。
(作者:李浩;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2-11-24 09:31:31
乌海日报社 | 2022-11-23 09:53:48
乌海日报社 | 2022-11-16 10:05:57
乌海日报社 | 2022-11-14 09: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