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服务 托起残疾人“幸福梦”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9-23 10:18:23

【保障和改善民生】

残疾人在残疾人康复中心理疗。

“阳光家园计划”托养服务项目工作人员上门为残疾人服务。

今年以来,我市残联组织聚焦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积极落实促进残疾人就业稳岗扶持、社会帮扶等优惠政策,不断优化残疾人保障,提升服务质量,让每一名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切实增强残疾人群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残疾人康复中心

送健康

“怎么样?腿上感觉舒服些了吗?”

“腿上热热的,还有电流刺激的感觉,确实很舒服。”

近日,我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投入使用,不少残疾人前来参观体验。

曹建平因脊柱侧弯导致肢体4级残疾,她听说康复中心投用,也前来体验,使用磁热治疗仪对膝关节进行了理疗。“因为疾病,我的腿经常肿胀、发麻。刚才做完理疗,我明显感觉到腿上轻松多了。我们残疾人经常需要做一些康复、理疗,康复中心投用,对我们来说很有意义。”曹建平说。

据了解,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投入专项资金1000万元,与市蒙医中医医院二期同步设计、同步建设;今年6月,市残联投入近100万元购置康复设备交付市蒙医中医医院使用,实现了医技护资源共享、康复治疗设施共用。目前项目已全面建设完成。

针对我市残疾人康复工作,市残联按照每人每年380元的标准对全市持证残疾人进行精准康复服务补贴。今年6月,康复中心建成后,补贴提高到每人每年400元。全市的残疾人都可以到此接受言语、精神、肢体等方面的康复治疗。

“每年400元,我们可以做很多项目,而且残疾人康复中心又设在医院内部,我们有什么问题还可以及时咨询医生,非常方便。”患有肢体3级残疾的周立新说。

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正式运营,标志着我市残疾人康复工作有了新的阵地,能够有效改善我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条件,充分发挥人才、设备、技术优势,促进残疾预防工作开展,进一步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为广大残疾人康复提供优质服务。

“阳光家园计划”

送服务

除了满足残疾人康复理疗需求,我市残联组织还助力无劳动能力或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家庭提高生活质量。

8月19日,乌达区居民李桂华家来了两名“服务员”。她们入户为李桂华家擦玻璃,并为她儿子梁云理发。原来,她们是“阳光家园计划”托养服务项目乌达区工作人员,而这已经不是她们第一次来李桂华家了。

李桂华的儿子梁云今年48岁,智力3级残疾,基本丧失劳动能力。而李桂华已经75岁了,光维持母子俩的基本生活已经很吃力,擦玻璃、干重体力活对她来说很难完成。

梁云的情况符合“阳光花园计划”托养服务项目条件,乌达区残联将他纳入项目,提供免费居家上门服务。

看着刚理完发的儿子和干净的玻璃,李桂华很是感动:“我身体不好,又住在6楼,之前家里玻璃好几年没擦了。他们上次来就给我把玻璃擦得干干净净,这次又来家里服务,假日的时候他们还会来慰问,感觉很温暖。”李桂华说。

“阳光家园计划”旨在缓解就业年龄阶段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人因自身身体功能缺陷而使其家庭被迫承受照护、生活、治疗、康复等支出的沉重负担,按照每人每年1500元的标准,为他们上门提供家庭卫生清理、代缴费用、送饭、心理疏导、人文关怀等托养照护服务,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为保证服务质量,各级残联采取“制约+监督”的模式对服务机构进行监管,对提供服务的内容、服务价格、服务时间等做了详细规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入户核实、电话回访、满意度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服务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阳光家园计划’托养服务项目的实施,在解决残疾人日常急需的同时,能够减轻他们家庭的照料负担。我们希望通过多种方式的帮助,增强残疾人生活信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市残联教育就业科工作人员叶倩倩说。

据了解,市残联自启动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以来,已累计投入81万元,为540名残疾人提供居家托养服务。

接下来,我市残联组织将进一步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残疾人康复医疗、教育、就业、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水平,着力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增进民生福祉,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作者:张楚研;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