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8-04 10:05:04
飞天石雕
胡人戏狮砖调
白釉绿彩鸡冠壶
绿釉皮囊壶
精美马鞍
双耳铜釜
胡人驭狮石雕像
草原广袤、河流众多的内蒙古自治区,曾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演进的主要区域。回望历史长河,这里既有中原王朝设置的郡县、建造的长城,又有北方游牧民族跃马扬鞭、逐水草而迁徙的行辕遗痕。以中原农耕民族为代表的农耕文明和以北方游牧民族为代表的游牧文明在这里碰撞、融合。
据史志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南下中原,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起了史称十六国的割据政权,今乌海地区先后为前凉、后凉、北凉、前秦、后秦、大夏等政权控制。
隋唐时期,今海勃湾地区和海南地区属灵州辖地。唐末,这里又成为党项人游牧地。1038年,党项人建立西夏,形成宋辽西夏三足鼎立局面,今乌海大部地区成为西夏所属灵州之地。
从魏晋南北朝到两宋时期,乌海这片土地都是多民族活动的区域,大量文物也呈现多文化融合的形象特征,使得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博物馆展厅里就有许多这样的精品文物,可以让我们在驻足观赏的同时,领略到北疆草原的独特风采,感受到多元文化融通互鉴的魅力。
便携皮囊实现瓷质再现
在乌海博物馆展厅里,有一只精美的白釉绿彩鸡冠壶。这只壶明明是瓷器,但壶身却绘有绿色的皮带装饰,壶口有半环状的提梁,颇似一只马背上使用的水囊。
瓷,出于土,经历淘、烧、踩、揉、晒、画、雕等一道道复杂的工序,经久磨炼而成为器,最终浴火生变,呈现形态各异的样子。鸡冠壶以其顶部形状酷似鸡冠而得名,是辽代陶瓷的典型器物。
透过这件文物,我们便可以想象它的由来。北方草原上,建立了辽朝的契丹族最初以狩猎为生,后来开始放牧。游牧民族使用携带方便的皮囊盛水装酒,虽然小巧好用,但也有缺陷,那就是装在皮囊里的水和酒,时间长了容易变质。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将皮革转为陶瓷便是其一。皮囊这种器物传入中原地区以后,汉族的制瓷工匠模仿它的外形,烧制出鸡冠壶。仿皮囊的鸡冠壶既方便清洁又美观,长时间储存水和酒都不会变质。
实用的瓷制鸡冠壶,不但深受游牧民族喜爱,中原人民也爱其造型别致、携带方便,因此得以大范围流传,这就是中原的技艺与契丹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互相融合的结果,小小一只瓷壶变成了我国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的缩影。
除了鸡冠壶,展厅内还有一只绿釉皮囊壶,也是鸡冠壶的一种,外形更是酷似皮囊,壶身上甚至还有细密的仿针眼的连珠纹,壶体边缘有凸起的缝合线的装饰,壶口与壶身连接处甚至还贴附一条仿圆扣式装饰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鸡冠壶上象征皮囊的装饰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汉地常见的卷草、花卉等刻划装饰,使得鸡冠壶变得更加精致,有的鸡冠壶上还贴塑了动物、人物造型,显得更为灵动。
有资料显示,辽代鸡冠壶根据形态差异大致可以分为提梁与穿孔两种。穿孔式鸡冠壶非常适合骑马携带,上部的圆孔,用来系绳以悬挂在马背上,顶部的另一侧有一个细高的壶口,即使马匹奔跑,水也不容易洒出来。提梁式鸡冠壶则美观大方,更适合在居室里摆放,从侧面说明随着契丹与汉文化融合程度的加深,游牧民族也开始定居下来。
双耳铜釜遥想草原丝绸之路
三千多年前,当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如火如荼时,北方游牧民族也正因其优越的地理区位和流动的民族文化特性,在欧亚大草原上建立了一条互通有无之路的青铜之路。
这条“青铜之路”,传播的不仅仅是青铜器,还包括众多的技术和观念,他们一方面与中原地区形成双向交流、互相影响,另一方面又随着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吸纳西方文化的因素推动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交往,形成历史上最早东西方交流往来的通道,成为举世闻名的汉朝丝绸之路的前身,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的伟大创造奉献了以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等为代表的中国北方草原艺术。
在博物馆展厅内,就有一只汉代的双耳铜釜。这铜釜深腹如筒状,铸造工艺极为成熟。是早期游牧民族中常见的一种炊具,被广泛地发现于黄土高原到欧洲腹地之间的欧亚草原,是草原丝绸之路上文化传播、族群迁徙、商贸交流的鉴证实物。
精美石雕看文化交融
在乌海博物馆展厅内,有一块堪称镇馆之宝的“飞天石雕”。这件飞天石雕为砂岩雕刻,采用浮雕表现手法。飞天身躯短壮,面容圆润丰满,绾发束髻,笑意微含。身穿窄袖长裙,项饰璎珞,双手捧花盘,肩披巾带,长带从身后飘飞,身畔有祥云为伴,身体呈敞口“ U ”字型,姿态朴拙。
“飞天”一词出自于魏《洛阳珈蓝记》卷二:“石桥南道,有景兴尼寺……有金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面垂金铃七宝珠,飞天伎乐,忘之云表。”飞天的形象诞生于古印度神话,随着佛教传入我国,与中国飞仙在艺术上融合,成为中国敦煌壁画艺术中的一个经典形象,广为大众熟知。
可以说,飞天乃是古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出来的。
还有两块属于辽代的精美石雕也能体现文化交融的印记。其中“胡人戏狮砖雕”呈长方形,质地细腻坚硬,采取了高浮雕手法雕刻,工艺极为精巧,乃是建筑装饰构件。在中原典籍中,所谓的“胡人”多指的是来自北方、西北乃至西方,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种族等有别于中原农耕民族的异域民族,在先秦时,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张骞出使西域后,西方与中原文化联系增强,“胡文化”的范围也相应扩大。
“胡人戏狮砖雕”断代为辽代,也恰能体现出,辽与中亚、西亚以及西域诸国官方间的往来是非常频繁的,贸易交融带动了文化交融。
马具装饰里的文化含义
除此之外,能体现多元交融的文物还有许多,精美的马具就是其一。博物馆中馆藏着许多精美马具,例如辽代的风纹鎏金铜马具饰,装饰着绿松石的蹀躞带等等。
中国古代马具上的装饰原料历来以金银铜铁为主,但是唯独在辽代却发现了一些使用宝石作为装饰的马具,其中有玉石、玻璃、玛瑙等,之所以使用宝石作为马具的装饰,与中西文化交流有着密切的关联。据载,契丹建立辽朝以前,没有使用宝石的习惯,但是自从开通西域阿拉伯国家的草原丝绸之路之后,西域盛产的玛瑙、琥珀、玉石、玻璃作为商贸的大宗输往辽朝腹地。这些充满异域风格的珠宝深受契丹上流社会的喜爱,除被用作服饰装饰之外,还顺理成章地被装饰在心爱的坐骑上,与金属制作的马具一道成为上流社会骑乘的主要装饰用品。
历史长河川流不息。透过这些精美的文物,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互鉴融通、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
主办
乌海日报社 乌海博物馆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沟通历史与未来的桥。
都说,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就要去这座城市的博物馆。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展品与历史对话,穿越时空的阻隔,俯瞰浩荡的时光长河;在这里,我们也可以通过藏品与先贤晤面,掀开历史的面纱,接受文明的熏陶和洗礼。
我国各地博物馆中的珍贵藏品数不胜数,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乌海博物馆也不例外,作为现代文明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乌海博物馆承担着展示自然和人类遗产的重要使命,这里馆藏的每一件展品,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为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贯彻落实全区“两个打造”专题工作调度会议精神,本报与乌海博物馆联合推出“博物馆里的宝贝”系列专栏,带您一起去欣赏本地区的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感受黄河岸边的璀璨文明。
(作者:韩建慧;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2-08-04 10:05:04
乌海日报社 | 2022-07-28 09:00:24
乌海日报社 | 2022-07-21 09:32:07
乌海日报社 | 2022-07-18 09:4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