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厢集市: 让城市之夜变得更有趣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7-12 09:42:45

网红手工饮品。

后备厢里的童话世界。

价格实惠的鲜花受欢迎。

精致的手工艺品等待鉴赏。

夜市里售卖文具的摊位。

一辆私家车,停放在指定的停车位上,掀开后备厢就是一个“小世界”。

如果说今年夏天有什么年轻人喜欢的“夏日限定”,到处开花的后备厢集市定是必须打卡的“网红点”之一。乌海湖畔、广场附近、人气高的夜市附近,到处都有后备厢商贩的身影。一个个汽车后备厢被年轻的摊主们翻开,每一寸空间都被充分利用,新奇有趣的各种商品,创意十足的各种招牌,再配上五颜六色的小彩灯……小小后备厢,摇身一变就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创意工坊”。

这样的“小工坊”无疑深受年轻人的喜欢,好吃不贵的小食品,好玩不常见的潮流单品,还有年轻店主们五花八门的广告牌,都是大家流连忘返的原因。

“后备厢集市”

让夏夜“潮”起来

据说,“后备厢集市”起源于英国。1980年9月,英国人柏丽·帕维特在肯特郡的一个农场上,组织了全球首个汽车尾箱集市,这个集市属于自由买卖,甚至带有物物交换的原始商业色彩。车主可以开着小车,带着衣服鞋帽、日用杂物、书籍光碟、家具等,相聚集市交流、交易,共同开辟一片自由购物的天空。

7月10日是周日,尽管天气炎热,位于乌达区公园北路的后备厢集市还是准时开业了。下午五点刚过,便有私家车陆陆续续开进小街做准备工作。

原创手工、各种零食、气球花艺、衣服鞋帽、日用杂物、书籍玩具,还有年轻人喜欢的潮流单品、生活好物等等,逛一圈下来,见过的没见过的,有趣的、新奇的小物件应有尽有。

太阳落山了,小集市热闹起来,长长一条街,道路两边人声鼎沸。吃过晚饭出来纳凉的居民们都拥到这条街上来,一时间,扫码的,问价的,喧嚣极了。

车主的个性装扮和创意满满的布置,也经常会被路过市民拍成视频上传至抖音、微信朋友圈、小红书等平台,引流一批线上网友来线下打卡。

市民张明几乎每周都要来逛这个后备厢集市,给妻子买一份冰粉,给女儿买个头花,自己则蹲在卖鲜花的小摊前,精心数花苞,看哪一盆最划算。妻子小宋热爱拍照,看到有趣的小车都要合影留念。“有点逛旅游城市的文化街的感觉。”张明说。

同样喜欢逛后备厢集市的还有爱好摄影的孙斌,一到周末,他就早早提着相机出门,开着车到处寻找有生活味道的“后备厢集市”。上一周他还在乌海湖畔拍摄摄影素材,这一周又赶到了乌达,尽管往返要跑60公里,他还是乐此不疲。

“主要是很有意思。”孙斌坦言,“很潮,但又很接地气,那种糅杂起来的气质非常吸引人。跟早市或者夜市的那种烟火气不太一样,这种后备厢集市的烟火气是有点漫不经心的,来摆摊的人也没打算挣多少钱,来逛街的人也没抱着淘到什么宝的心理,大家都是那样的悠闲。”

这两年,地摊经济又重回市民“夜生活”,而后备厢集市的出现,显然丰富了这种体验。不但年轻人接受得比较快,中老年人群也渐渐喜欢上了逛这种“小市场”。

“60后”市民陶有富带着孙儿和孙女买了很多玩具,小孩子们热爱的会发光的仙女棒、小灯笼,只要5块钱一个,儿童读的绘本统统2块钱一本,这让他觉得“带娃成本”也不是那么高。“现在啥都贵,带孩子去广场上玩一玩游乐设备,一晚上至少得七八十,逛逛这种小跳蚤市场也挺好的,孩子们喜欢,我也挺喜欢。”陶有富说。

他的邻居、同样是“60后”市民马阿姨则忙着找一个做DIY饼干的小姑娘,当发现这个女孩这周没来摆摊时掩不住浓浓的失望。“我上周买了她的小饼干,味道特别好,家里人都爱吃,想再买点,还找不着摊主了。”她说。

一边“烟火气”

一边“时尚感”

不同于“地摊经济”,经营后备厢经济的人群年轻化,贩卖的也不仅是商品,更多的是感受生活的烟火气。

在全市各个公园、广场、夜市里摆摊的后备厢车主,有本身就在开实体店的小业主,有放暑假的大学生,还有利用周末时间“摆地摊”的创业者,还有一部分车主是来凑热闹和交朋友的,他们带着精心选择的“商品”,但怎么卖或者卖多少钱却没有太多概念,遇到喜欢的东西,索性就“以物换物”。

“90后”女孩小孟提前好几天就在朋友圈里进行了预告,她要在后备厢集市上售卖“童年回忆”。所谓的童年回忆是她精心研究出来的饮料配方,尝起来酷似“80后”“90后”们童年时喝过的橘子汽水。为了成功复刻“童年回忆”,她甚至还提前在淘宝上下单定制了200个老式汽水瓶。

“我原本想卖5块钱来着,后来觉得既然是童年,哪有这么贵的汽水啊,所以如果不带走瓶子的话,一瓶汽水只卖5毛钱,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来尝尝。”小孟笑着说。

手工制作冰粉的郭珊本职工作是一名银行工作人员,平时上班没时间,周末则是她放松的时刻。冰粉制作起来不难,难的是各种搭配,郭珊为此三次去重庆学艺。“大学毕业那年我和朋友逛重庆,吃了一碗冰粉,被那种口感惊艳到了。后来回家后也在很多饭店或者是冷饮店吃过,但总觉得没有那次吃的好吃,这对于我这种吃货来说太难过了。于是我就专程跑去学了正宗的重庆做法,回来试了试,效果还不赖。”她说。

郭珊的冰粉果然也是夜市上最受欢迎的,出摊一个小时就售罄了,收拾起小桌板,她开始悠闲地逛起来。“我准备不出来那么多材料,所以卖200份算是我的极限了。我也不是为了赚钱,就这么细水长流很好。”她说。

开着一辆黑色汽车的摊主小怪摆出来的“商品”也很怪,是各种潮意十足的帽子,有的形似烧水壶,有的则带着尖尖的耳朵。围着试戴和参观的人很多,但花钱买的并不多,小怪也不急。“潮流玩具,有的人喜欢,有的人讨厌,这很正常。”她说。

车主兮兮坐在一个小马扎上吹口琴,身边掀开的后备厢里全是鲜花。兮兮本职工作就是一位花店老板,这些花都是她打好了束到夜市上来卖的。口琴是前段时间跟另一位摊主学的,自从学会了,兮兮就有点“走火入魔”。“没事儿就想练一练。”她说。

有吹口琴的鲜花摊主,就有讲段子的美妆博主。大学生创业者高佳本身就是一位美妆博主,在小红书上积累了近十万的粉丝,放假回家,她索性把美妆直播开到了夜市上,但氛围灯毕竟比不上专业的打光设备,高佳无法展示精致的妆容,便改为介绍各种美妆技巧,不一会儿身边就会围上许多人,高佳说自己很享受这种被人们欣赏和关注的感觉。“觉得我的生活都充满了光。”她说。

一边烟火气,一边时尚范儿,后备厢集市营造出的氛围感的确令人着迷。

摆的不是摊儿

是生活态度

年轻人的“潮玩集市”,地摊经济的新场景,摆的似乎也不是生意。后备厢车主们好像也不只图赚钱,更在意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交体验。

车主宋蓉就坦言,她就是“体验生活”的,她的后备厢里竖着一面“耳饰墙”,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精美饰品。上半部分标着“全新”,下半部分标着“二手”。

这些饰品,大多数是她在各种直播间里淘来的,几乎都是单品。宋蓉说自己是个购物狂,经常毫无节制地买买买,买的多了也用不了,索性摆到夜市里寻找“同好”分享。

张靓摆的是一个售卖各种DIY手工小制品的摊儿,有手工刺绣的宠物衣服、手工制作的书签、印章、皮具、发簪等等,要价也全凭心情,几乎都是“白菜价”。

张靓说自己是个爱好丰富的人,经常想起什么就干什么。“比如我突然想去当簪娘,学人家做手工发簪,一口气买了几千块钱的材料,只做出十来根来。前段时间我又迷上了手工做皮具,自制了一个水桶包、一个小钱包,这些东西现在都在我的摊位上。”她说。

“摆的不是摊,是生活的劲儿。”张靓无所谓生意是不是做得够好,一晚上卖的钱全都被她拿来尝同行们的小吃了,一边吃一边还要提意见,“你这个提拉米苏做得不好,果酱放多了齁嗓子,这个柠檬茶不错,加冰块就更好了。”

被提意见的摊主们也不恼,笑嘻嘻地接受她的批评或者赞许,他们甚至互相加了微信拉了群聊,“因为在我们看来,与赚钱同样重要的,是快乐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的社交体验。”另一位摊主小何说。

“游动摊主”李晓说,自己是货真价实来创业的。李晓有个外号叫“大排哥”,据说他炸的大鸡排特别好吃。李晓的后备厢里装的都是鸡排饭,因为不允许动油烟,他无法现炸现卖,所以每次出摊带的东西都很少,只是为了“引流”。

如果有人买,“大排哥”就贴心地送上一张名片,告诉对方加微信进群就能享受会员价。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他的小店经常客满如云,外卖订单也变多了,“创业也是要技巧的嘛。”他说。

形式新颖、品种多样,“后备厢经济”优势显而易见,没有房租费和经营费,也没有雇用员工的压力,年轻摊主们一边玩儿一边“挣小钱钱”,不亦乐乎。

摆“小”摊

要注意“大”安全

尽管汽车后备厢文化与消费深度结合的“后备厢集市”,已经成了一种新型经营业态,但也有不少市民担心逐日走红的后备厢集市会隐藏安全隐患。

市民刘艳就很担心食品安全问题,不敢买各种DIY的食物给孩子吃。“毕竟也是三无产品,还是很担心有食品安全或者卫生问题。”她说。

另一位宝妈崔乐也表示,那些色泽艳丽的新奇糖果和饮料非常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但她却不敢轻易尝试。“很多网红产品咱也不知道是什么原材料做的,适不适合小朋友,所以只能远远看看,不敢尝试。”

市民张明也坦言不敢随便买玩具给女儿,因为有些玩具看起来质量一般。“如果有玩具零件不牢靠被小孩误食了也挺可怕的。”他说。

对此,后备厢车主们也表示理解,多位受访者都表示,摆小摊也要注意大安全。做冰粉的郭珊就会提醒购买者给孩子吃的时候要多看顾,不要一边跑一边吃,容易把冰粉辅料吸入气管。卖手工灯的王斌也会提醒大家,灯罩是玻璃做的,容易碎,尽量不要给孩子玩。

但无论如何,后备厢集市的出现,都成了夏日夜市里一道靓丽的风景,它反映了年轻人的乐观生活态度和对品质生活的向往。

当然,作为一种文旅商融合的新消费业态,如何引导和规范,也是相关部门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记者看来,后备厢文化集市应该被作为一种新的时尚符号来培育,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抓好食品安全、社会秩序、市容维护等重点工作,才能让这道新风景长长久久地扮靓市民们的生活。

(作者:韩建慧;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