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笔”护黄河安澜 “绣花针”绘城市新颜——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5-16 10:09:07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记者调研行】

1-2.jpg

近年来,我市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努力将黄河打造成一条生态之河、安澜之河、人文之河,使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王超 摄)

乌海地处黄河上游,一直以来备受母亲河的温润滋养。作为黄河入蒙的第一站,我市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实现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答案,从坚守的底线与做出的选择中更能感知。

近年来,我市坚决扛起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政治责任,不断增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将“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工作遵循,深化治矿、治企、治水、治车、治路、治气、治场成效……心怀“国之大者”,乌海正阔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真抓实干 护河安澜

5月10日,在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电站中控室,工作人员正根据电脑提示熟练地控制相关设备。“水利枢纽电站按照‘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设计原则,采用全计算机监控系统,能够实现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与水情测报、电站火灾自动报警、电站通风等系统之间的通信。”副总工程师郭争气说。日前,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荣获2019—2020年度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这项使电站运行高度自动化的设计在评审中广受好评。

我市今日的生态好景,离不开滔滔黄河水积淀的成色与底色。2014年,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建成,不仅减轻了黄河内蒙古段的防凌压力,也结束了乌海半个世纪单一火力发电的历史。更令人兴奋的是,工程建成蓄水后,形成了118平方公里的乌海湖,使得乌海翻过了有“乌”无“海”的篇章。

这一刻,乌海人和黄河离得更近了。黄河,又一次给这座城市增添了无限的发展希望。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从长河起雄坝,大漠出平湖到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从加快建设幸福河湖,到确保黄河乌海段河畅、水净、岸绿、景美……我市坚决扛起黄河入蒙首站首责,把抓好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挺在前面,深入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污染、水安全“五水共治”,因地制宜细化实化“四水四定”举措,大力实施黄河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让好生态护黄河安澜。

时下的黄河岸边、乌海湖畔,绿树成荫,碧水与蓝天相接,湖光与山色相衬,母亲河正焕发勃勃生机。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居民史彩云专程到乌海湖打卡拍照。她说:“咱们这儿既有沙又有水,沙水景观结合得特别好,即使是土生土长的乌海人,也爱来这里放松身心。”史彩云的话道出了许多乌海人的心声。在乌海,可观平湖、望高山,118平方公里的乌海湖静谧美丽、甘德尔河玉带绕城、凤凰河两岸绿意盎然……我市将水系建设作为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抓手,也将它视为造福人民群众的民生工程。距市区约7公里的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库区(西岸)防沙绿化工程,让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披上了绿装。工程紧邻水利枢纽库区淹没线边缘,连续多年的绿化,在这里竖起一道防风固沙的绿色生态屏障。

86岁的王淑珍老人已在乌海居住了40年,见证了黄河岸畔从满目黄沙到遍覆绿荫的发展变迁,她饱含深情地说:“环境太美了,咱的城市建设成如今的模样,真是太不容易了。”

着眼长远、立足时代、干在当下,我市正努力将黄河打造成一条生态之河、安澜之河、人文之河,使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埋头苦干 逐绿不倦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注意扬长避短、培优增效,全力以赴把结构调过来、功能转过来、质量提上来”“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按照国家‘双碳’工作规划部署,增强系统观念”……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承担着绿色转型的重任,总书记的指示,深深地印刻在全区干部群众的心坎上。

“抓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重大政治任务、重大国家战略、重大民生工作,要以最坚决态度,严而又严、细而又细、实而又实地抓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今年2月10日,市委书记唐毅在市委书记专题会上强调。

一进入春季,乌达区苏海图小铁帽子采空区的第二排土场上,洒水车、推土机便忙碌起来。“我们从3月起继续对采空区实施刷坡和绿化工程,沙棘、柠条、沙冬青等植被都是矿山覆绿的好苗子。”提到矿区综合治理项目,小铁帽子采空区灾害综合治理项目总工程师高磊信心十足。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指示,我市更加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不断摆脱路径依赖、矢志生态优先,全力提高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推动产业链延往下游、价值链攀向高端。

在市华信煤焦化有限公司的焦化厂厂区,即便不戴口罩也闻不到呛鼻的味道。“得益于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项目,焦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被充分利用,有效减少了大气污染。”厂长谷勇说,公司准备持续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更多能耗。

曾经过度依赖煤炭资源,造就了我市的产业格局,而转型的关键,在于实现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局,我市亮出“答题板”:用绿色撬动效能之变,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适应“双碳”要求和能源变革新变化……短期与长远,约束与机遇,既有辩证法,也体现了发展观,作为我市经济的“压舱石”,工业经济持续传递出绿色发展的积极信号。

近年来,我市坚持综合治、彻底治、坚决治,用环境“减负”换经济发展“加分”。目前,我市累计建成自治区级绿色矿山13座,实现对151家矿山企业的智能精准监控,排土场火点实现“动态清零”,200多公里的矿区道路实现全封闭管理。我市打出“治矿、治企、治水、治车、治路、治气、治场”的“七治”组合拳,持续推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肩扛社会责任、建设“绿水青山”的先行者。

曾经缺绿,所以盼绿。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我市将生态建设作为一项硬指标,万众一心,一株株、一片片播撒着绿色希望。春日的乌海,河岸边、街路旁、公园里到处都是绿化工人忙碌的身影。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化效果,今年春季,我市高标准建设滨河二期三大公园,高品质进行节点绿化美化,实施了多项绿化景观提质工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的园林城市愿景逐步成为现实。

时代所需、转型所迫、民生所盼、职责所在。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站在新起点,我市将继续绘制好“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画卷,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中交出一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乌海答卷。

(作者:曹艺;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