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解决不了的家长里短 永昌佳苑社区有个“邻里理事会”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1-12-17 09:57:17

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永昌佳苑社区。

壮大后的邻里理事会。

在社区调解室,调解员在做邻里调解工作。

调解员邬娟女、王金秀、王翠珍。

在乌达区梁家沟街道永昌佳苑社区有一个邻里理事会,住在这个社区的3000多户居民都知道它。这是一个由社区搭台、居民参与的志愿服务组织,是我市基层管理的一个成功典型。据了解,永昌佳苑社区邻里理事会共由15名社区志愿者组成,她们均来自社区的退休人员,年龄最大的已经快80岁,在邻里间颇有威望,是大家的暖心人。

感恩心 温暖心 甜蜜心 

做好邻里调解用心是秘诀

王金秀今年68岁,这是她加入邻里理事会的第五年,也是加入理事会最早的一位成员。和她一起搭档的调解员是邬娟女和王翠珍两个老姐妹。当问到她们是如何做好邻里调解的,三位老姐妹异口同声:“用心是做好邻里调解的秘诀,我们有感恩心、温暖心,还有甜蜜心。”

每当面对别人的质疑,三位调解员都会温柔而坚定地回答:“我们就是要做邻里间的劝架人,就是要为咱社区的和谐作贡献。”

再过两个月就80岁的邬娟女告诉记者:“我们人老心不老,就是要为咱今天的好生活出一份自己的力。”说起加入邻里理事会的初心,加起来已经200多岁的三位老人言语间满是激动,“我们感恩今天的幸福生活,能住进明亮整洁的楼房,楼下就是漂亮便利的公园绿地,出门坐公交不花钱,平时看病买药也能报销,要是家里办个啥事儿,到社区一站式就能办成,这是多好的日子啊,我们感恩今天能有这样的生活。虽然我们早就退休了,但还想为这好日子再做点啥,再发发光、发发热,用一颗感恩的心回馈这幸福的生活。”

在永昌佳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调解室,一面锦旗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写着“倾情调解化纠纷,为民排忧显真情”,这十几个字饱含着当事人对三位调解员的感激之情。

“她是一位残疾人,50多岁,父母过世,自己又有疾病,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就心灰意冷,有些想不开了。我们仨当时正好遇到她,也知道了她的难处,就用心去与她聊天儿,了解到她的具体困难。”邻里理事会成员王金秀告诉记者,“当我们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时候,总能与当事人很快拉近距离。她腿脚不方便,我们就为她跑前跑后,办理了残疾证,每个月的残疾人补贴让她的生活有了保障。那段时间,她心情不好,我们就找时间去看她,给她买一点吃的、用的,用真心、耐心、爱心温暖她,人心都是肉长的,她也感谢我们在她最困难的时候拉了一把。”在王金秀的讲述里,这些她们帮助过的人后来都成了她们的朋友,也成了她们的“铁杆粉丝”,逢年过节彼此间都要送上祝福,时常保持联系。

与王金秀一样,王翠珍也曾是一名老居民主任,她们都有着丰富的“社区工作经验”。帮助别人渡过难关成了她们退休后的“工作”。

“我们还帮人调解过一起经济纠纷。当事人都闹到了派出所,双方仍达不成一致意见。事情闹得不可开交,惊动了不少人参与进来。”王翠珍告诉记者,当她们了解具体情况后,决定先将“道理”放一放,通过给双方谈“感情”来化解。“他们二人虽然没有领取结婚证,但已经在一起生活了10多年,后来因为感情不和决定分开,分开的时候产生了经济纠纷。我记得去过他们家好多次,两人因为子女结婚给嫁妆意见不统一开始争吵,我们就分开与两人交流。我们了解了他们彼此的委屈,也看到了他们之间的误解。当把这些事情说开后,二人的情绪也逐渐平复,最后达成了协议,没有再继续闹下去。”王翠珍说,每一次的成功调解,都为她们带来了“甜蜜心”。在社区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时,她们也会将这种收获与体验分享给别人,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中来。

说起开心事儿,年近八旬的邬娟女向记者分享了她光荣入党的事情。“我岁数大,可我是个新党员,今年‘七一’刚入党,这就是组织对我的认可,我会继续将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进行到底。”邬娟女告诉记者,在她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社区邻里理事会。理事会已经从最初的3人小组,变成了一个15人的组织。

给场地 勤培训 多关怀

社区为邻里和谐搭建平台

社区邻里理事会虽然是一个居民志愿服务组织,但邻里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社区的支持。

据永昌佳苑社区党委书记赵娜介绍,社区于2017年3月成立,是乌达区推动煤矿棚户区搬迁改造工作时成立的,所辖5个小区108栋住宅,3100户、7130人,老年人、残疾人占辖区总人口的30%。成立之初,社区硬件设施单一,还存在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的现象。

“居民从平房搬到楼房,居住环境的改变,使得好多居民一时难以适应,居民间的矛盾、纠纷也逐渐增多,给社区工作带来很多困难。”赵娜说,为了让居民尽快适应楼房生活,由社区党委牵头从辖区居民中挑选出一批有威望、有经验、有意愿的老人成立邻里理事会,专门调解社区的矛盾纠纷。

社区还为邻里理事会提供办公场地与设施,并开展定期培训等,为邻里调解工作搭建平台。

为了让邻里调解工作开展得有理有据,社区积极组织为调解员开展培训。社区定期邀请派出所、司法所、社区工作人员对邻里理事会成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培训,丰富其专业知识,提高调解员业务能力。除了让调解员学习知识,社区还邀请专业人士对她们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她们舒缓工作中带来的负面情绪。

“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支持配合这份工作。吃闭门羹、冷言冷语等这些调解工作中不顺利的地方,有时也会给调解员带来挫败感。社区关注到这一问题后,对她们进行语言培训,提高她们在调解中的应变能力。社区还会与调解员定期交流,分享经验,定期召开调解经验交流会,分享调解经验。每当成功调解一起复杂纠纷后,社区都会及时组织成员总结成功经验,互相借鉴学习,查找不足。”赵娜感慨道,如今居民自治与社区管理工作融合得越来越好,这其中邻里理事会就是很好的例子。

除此之外,社区每年会在辖区居民中招募有志愿服务意愿和相关调解经验的居民加入邻里理事会,由“老”队员带“新”队员,开展传帮带活动,让更多的居民可以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中来。

如今,社区专门为邻里理事会打造了调解室,作为邻里理事会的办公场所,将15人分为5组,采取轮流值班的方式,为邻里调解提供极大便利。

邻居夸 家人帮 老带新

人人愿为邻里和谐出份力

5年多来,邻里理事会仅入档记录的调解成功案例就有80多起,口头调解则更多。

“起先,人们刚从矿上搬下来,不适应,邻里矛盾还挺多,我们每天还有些忙。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居民的观念和习惯都在转变,已经没有那么多矛盾需要处理了。有时候,我们还会参加其他社区的一些志愿服务。如今,邻里理事会不止有我们老年人,还有不少年轻人也愿意加入呢。很多居民都认识我们,大家伙也认可我们。”王金秀告诉记者,她们在从事邻里调解的这5年中,也收获了许多夸赞与鼓励。

“我家老头儿以前不支持我,觉得我干的事容易落埋怨,可后来他出去遛弯下棋,总能听到邻居夸我们,慢慢地也就转变了。”王翠珍老人已经满头白发,可她说起现在自己干的这份工作,嘴里满是自豪和幸福。“我们上门调解,大多时候是中午或晚上,顾不上吃饭,我家老头儿就做好饭给我放在锅里温着。说实话,因为有了家人的支持,我这活儿才干得更起劲。”王翠珍告诉记者,别人觉得这份差事受累受苦还受气,可她却认为无偿为邻里调解矛盾给自己注入了活力。

今年73岁的王翠珍身体健康、腿脚麻利、思维清晰,当邻里调解员已是她幸福老年生活的一部分。

邬娟女是几人中岁数最大的。起初两年,儿女担心她总外出容易累着或磕碰着,不想让她当邻里调解员。可后来,儿女们看到老母亲的精神头儿十足,身体和腿脚也很强健,便转变了态度,开始支持老母亲。

“能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和鼓励,我感到特别荣幸,也想把这份工作继续干下去。那些受过我们帮助的人,有的也常常来给我们帮忙。看到人们的转变,看到我们社区越来越和谐,我就觉得自己的这份力气使对地方了。”老人笑着说,她们后来常常“老带新”,将社区邻里调解和志愿服务传递下去。

居民有困难,邻里理事会就冲到最前面,为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她们以“热心、安心、用心、细心、耐心”“脑勤、口勤、手勤、脚勤”和“群众满意、组织满意”为志愿服务宗旨。她们用敬业收获荣誉、用奉献赢得口碑,用心做群众的贴心人,展现出了永昌佳苑社区志愿者队伍的为民情怀。

(作者:姜瑜;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