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1-11-29 09:58:48
剧照。
早期队员合影。
演出之前。
练习基本功。
在基层演出。
如今,距离习近平总书记给自治区第一支乌兰牧骑——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已经过了4年多的时间了。
4年来,我市乌兰牧骑传承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演出了大量接地气的优秀作品,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使命担当。我们在为他们喝彩的同时,抚今追昔穿越时光隧道回忆起往日的荣光,这份荣光属于56年前成立的乌达市乌兰牧骑,这个团队虽然只存在了11年的时间,但却将“乌兰牧骑”的荣誉镌刻在了历史的功劳簿上。
日前,记者采访了部分老队员,听他们讲述了乌达市乌兰牧骑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
几经周折成立乌兰牧骑
1958年,为了支援包钢的建设,万人上山建设拉开了乌海开发建设的大幕。桌子山煤田、贺兰山煤田……一个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在这里开建,一时乌海大地红旗飘扬,群山沸腾。与此同时,许多企业组织了一些文化活动。当时诞生在苏尼特大草原的乌兰牧骑,被誉为“一辆马车上的文化工作队”,演出不受场地、舞台、布景等限制,随时随地可演,这给了乌达矿务局以很大启发。1965年,乌达矿务局从内蒙古歌舞团和内蒙古艺校招来十几个专业演员,成立了矿区乌兰牧骑,队员多是一专多能。1967年,矿区乌兰牧骑解散。
1965年夏,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举办了一次全盟文艺会演,在这次会演中,16岁的闪桂琴大放异彩,其参与的女生小合唱《我是公社的饲养员》获得了一等奖。对于闪桂琴的表现,巴彦淖尔盟歌舞团颇为认可,表达了让她进团工作的想法。彼时,闪桂琴还只是乌达市的一名初三学生。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乌达市(今乌达区)在乌海市成立之前归巴彦淖尔盟管辖。出人意料的是,乌达市坚决不放人,因为该市即将成立乌兰牧骑,也需要人。可是,闪桂琴的入职过程并不顺利。“家里人希望我能继续上学,不应该早早工作。为此,文教科的同志专门去了乌拉特前旗,找我的父母做思想工作,最终父母同意了。”闪桂琴回忆说。由此,闪桂琴成了乌达市乌兰牧骑的第一批队员。与此同时,乌达市文教科的工作人员赶赴呼和浩特,从当时的内蒙古艺术学校招聘来了3名科班生,王素清是舞蹈专业,陈玲是二胡专业,赵丽媛是古筝专业。不久,文教科又从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调来了搞作曲的斯毕力格,从巴彦淖尔盟歌舞团 “挖”来了乐器能手邢宝林……就这样,早期乌兰牧骑的人员班底终于齐全了。于是,乌达市乌兰牧骑于1965年8月正式成立,杨永明任队长,队员有10多人。
乌达市乌兰牧骑成立伊始,全员参加了巴彦淖尔盟乌兰牧骑专题培训,一个月的集中培训,对提高队员业务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借助培训的“ 东风”,乌达市乌兰牧骑迅速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节目的创编、排练,直至上台演出全是我们。”王素清说,“我们开始频繁下乡演出,那几年,乌达地区都留下我们演出的足迹,去过乌达农场,下过守桥部队,到过三矿(苏海图矿)……另外,我们还为社区居民开展过文艺培训。尽管演出的环境非常艰苦,演出的强度大,加之舟车劳顿,每个人都很疲惫,但是我们的内心是幸福的,我们都觉得青春在舞台闪光是件骄傲的事。”
队员个个都是“一专多能”
1971年2月,乌达市乌兰牧骑人员进行了调整,重新招收了28名队员,改名为“乌达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3年,乌达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又更名为“乌达市乌兰牧骑”。当时的乌达市乌兰牧骑,队长是仲维民,队员有赵正林、刘连生、斯琴、崔俊梅等等。这一时期,乌兰牧骑队员发扬爱钻研、乐于学习的优良传统,苦练业务本领,努力使每个人做到“一专多能”。
1972年2月5日,芦凤瑞、朱艳梅、张爱华、王涛成为乌达市乌兰牧骑的第二批队员。“我们几个是乌达矿务局二中红色宣传队的成员,那一年,潘玉秋老师带着我们编排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该剧公演后在乌达地区引起轰动。那一年,我们演完《红色娘子军》后就从学校毕业了,恰巧,乌兰牧骑的队长仲维民和赵正林来学校招队员,我们被选中了,圆了演员梦。”芦凤瑞说。
出了校门,进入“文艺之门”,芦凤瑞等人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也着实费了一番周折。而对于当年的学艺经历,芦凤瑞有着强烈的切身体会 :“我只会舞蹈,从来没唱过歌,一唱就跑调。而且,我胆子小,不敢大声唱,不仅是我,几个同学亦如此。可以说,我们这些人声乐底子薄,心理素质也差。这种情况下,赵正林就给我们上乐理课,会器乐的同事也主动教我们。现在想来,挺有意思,我们不识谱,老师就在黑板上写简谱,教会我们识谱,不会唱,老师教一句,我们唱一句。正是这样的一对一教学,使我们得到了快速成长。”
“赵正林老师的表演课也非常好,他经常教我们在表演上如何调节面部表情,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表演。为了培养我们这些队员,赵老师下了很大功夫,他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带着我们跑步,练习形体及器乐基本功,进行音阶与发声训练……经过一年多的训练,队员们个个是把好手,能唱能跳,还能演小品、小戏。坦率地讲,乌兰牧骑的精神培育了我们,历练了我们这一代人。”王涛补充说。
张爱华接过话题说 :“出于上台演好戏的目的,在语言上要求我们会使用普通话,还会说方言,比如巴盟话、天津话。为了讲好普通话,队长仲维民学习时间就读报纸,本来他一人读,但为了锻炼队员的讲话和朗读能力,他让我们每个人读一段。担心我们有的字不认识,仲队长给我们买来了字典。而通过读报纸这种形式,既锻炼了认读字能力,提升了普通化水平,又锻炼了我们的胆量。”
1972年,来自杭锦后旗的刘智敏、许明海通过了乌达市乌兰牧骑的招工考试,顺利成为其中一员。在刘智敏印象中,乌兰牧骑上上下下弥漫着浓厚的学习氛围,受之感染,好强的他亦不由自主地苦学起来。他说:“当年,目睹身边人纷纷追求进步,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得一身真本领。我师从队长赵正林学习文艺创作,除编排小品、小戏之外,我跟着胡忠强、刘利元学二胡,跟着成御伍学黑管。”
刘智敏告诉记者,乌达市乌兰牧骑十分重视年轻队员的培养,1972年,自治区举办全区乌兰牧骑专业团体职业交流大会,经队里推荐,当时的乌达市委宣传部派他参会。其间,他有幸认识了作家冯苓植、赵久清、鲁子荣以及与自治区的王世一、查洪武、谷子等业内专家面对面交流,学到了宝贵的经验,也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令他受益一生。
采访中,受访的乌兰牧骑队员无一不动情地表示,乌兰牧骑是个大熔炉,在反复锤炼间造就了一个个“一专多能”的文艺工作者。当年,每一位队员都是“多面手”,诸如许明海主项是舞蹈,可小戏、小品也不错;芦凤瑞的舞蹈、小品、小戏、合唱样样出彩;李春节的舞蹈、小戏、小品、声乐都不错。相比“二代”队员多才多艺外,“一代”队员更是技艺精湛。由此,乌达市乌兰牧骑涌现出了一批精品力作,这些作品充满了正能量,奏响了时代主旋律,深得百姓喜爱。如“一代”乌兰牧骑队员王素清创编、改编过蒙古舞《骑着骆驼望北京》、藏族舞《北京的金山上》、新疆舞《我们新疆好地方》。“二代”乌兰牧骑队员中,刘智敏曾创编表演唱好来宝《合作医疗就是好》、快板《刘克文是我们的好榜样》、小品《两只箩筐》。另外,还有舞蹈《采煤工人》《灯房姑娘》、芭蕾舞剧《乌兰布和情》和歌曲《矿山之歌》等原创作品,成了许多人难以忘却的记忆。
文艺为民之路苦相伴
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那些年,乌达市乌兰牧骑队员“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充分发挥专业文艺团队的特长,以不怕苦、不喊累的精神真诚服务基层群众,将文艺的嫩芽开遍基层的每一角落。
闪桂琴回忆说,当年,他们去乌达农场演出时,与农场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帮忙收大白菜,晚上,在简陋的舞台和昏暗的马灯下演出。“到煤矿演出,我们赶在工人上下班交接的时间在井口演。有一次,我们下井体验生活,头上顶着一盏矿灯在矿道中艰难前行,遇见低矮处要爬过去。我们花了两三个小时间走完全程,累得筋疲力尽,而且全身上下只有牙齿是白的。”王素清说。
据芦凤瑞回忆,1973年临近过年了,队里接到去部队慰问演出的任务。当时,气温零下三十摄氏度,他们要在露天演出。为了让战士们看到精彩的舞蹈,舞蹈队员穿得都很单薄,冻得直哆嗦,即便如此,大家依然坚持把每一个节目演完。器乐队的情况也不妙,队员演奏的黑管都结了冰,实在无法用进屋在火上烤一下再出来,拉二胡的队员手都冻僵了,为了不影响演出,他们几个人轮换着演奏,声乐队队员唱歌时嘴都张不开,眉毛上结满了冰。
王涛对记者讲,1974年的夏天,队里组织去五原县农村演出,当时农村没有电,演出时搭好台后,照明用的是菜籽油,用几个大碗放油点亮,蚊子、小虫都来了。舞蹈还好,身体动着蚊子咬不到,合唱就不一样了,蚊子就咬到脸上、眼皮上,那也不能打,一场演出下来合唱演员被咬得一身包。
“寒冬腊月,我们坐着大卡车去矿区,大家穿上皮袄把头巾围好,坐到一起挤着互相取暖,到了演出地点,大家脚都冻麻了,互相搀扶着进屋暖和一下再演出。那时我们年轻,什么事也难不住我们。” 许明海说,“乌兰牧骑有一个要求,在牧区,即便只有一个人,都要为他演出。我们经常下牧区,但凡所见蒙古包,就要停下脚步演节目。那时候交通工具少,有个驴车就不错了,而驴车我们舍不得坐,要驮东西,人走着。当年的演出频繁,就说去矿区演出吧,有时一天3场,上午去工地,下午去采煤线,晚上在工人们居住的地方演出,这一天化上妆就不卸妆啦。”
在乌达市乌兰牧骑的队史上,也曾走上更大舞台展示风采的机会。闪桂琴就讲起来一次“进京”演出的经历。“1967年,王素清、陈玲和我代表队里赴京演出,当时,一起演出的人很多,都是全国各地的文艺‘尖子’。我们先在人民日报大礼堂演出,台下观众云集,有相当一部分是外国人,还有中央电视台专门录像,我演了两个节目,一个是二重唱《大青山》,一个是独唱《红灯记》选段。多年以后,我才知道,现场导演竟然是后来执导电视剧《西游记》的杨洁。此后,我们相继在中央各部委进行了巡演。”
1976年1月,乌海市成立,原巴彦淖尔盟乌达市乌兰牧骑与原伊克召盟海勃湾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合并,组建成立了乌海市文工团。乌达市乌兰牧骑就此结束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原乌达市乌兰牧骑老队员回忆起故事依然激情满怀。
乌达市乌兰牧骑已经远行,但它留给世人的记忆是那么美好,它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
市乌兰牧骑已经接过衣钵,将红色的基因薪火相传,在文艺之海上继续乘风破浪。
照片均由老乌兰牧骑队员提供。
(作者:董巍巍;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1-11-29 09:58:48
乌海日报社 | 2021-11-22 09:40:39
乌海日报社 | 2021-11-15 09:32:34
乌海日报社 | 2021-11-09 1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