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秋天的邀请——海南区乡村游随笔(二)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1-09-23 09:39:30

乌海地区最早的党支部旧址纪念馆。

阳光田宇国际酒庄外景。

从学习中感悟一代代共产党员走过的不平凡历程。

了解乌海地区党的建设历史。

从老物件中读出老一辈建设者创业的艰辛 。

寻访海南记忆。

游客认真阅读三名老党员的事迹。

葡萄采摘园。

顺山势而建的酒庄。

葡萄酒生产车间。

景区美丽的林荫路。

秋日的海南区乡村,正以美食、美景为背景,书写出来自美丽乡村的邀请函,撩动着游人心。在天高云淡、风清花香的秋日,放松心情,约几位亲朋好友,徜徉在乡村,无论是在村中采摘紫得像水晶、红得像玛瑙、绿得像翠玉、黑得像宝石的葡萄,还是在网红打卡景点留个影,或是在阳光田宇国际酒庄品一品葡萄酒的醇香,或到离曙光村不远的乌海地区成立最早的党支部旧址处追寻老一辈乌海建设者的足迹,在万亩滩村开启农区建设的“农场记忆”,那份怡然,那份感慨,那份感动,不仅会成为游客从“世外桃源”归来的谈资,更会成为游客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记忆。 ——题记

◆景三 紫珠酿新酒 醉在美景中

秋天的风中满满都是丰收的味道。正是出游的好时节,厌倦了都市繁华的人们总想找到一个回归自我、跟大自然贴得更近的地方放飞心情。如此一来,乡村就成了人们心中的好去处。

阳光田宇国际酒庄,一个让人可以放飞心情,在草地上仰望天幕的地方。

阳光田宇国际酒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海南区赛汗乌素村。在这里,游人可以放飞心情,在天地间游戏,热情地拥抱大自然;在这里,游人可以“漫摘葡萄”,品尝秋日果实的酸甜;在这里,游人可以大快朵颐,解一解西北菜之馋;在这里,游人可以在沙滩足球场小试身手,在竞技中体验运动的快乐;在这里,人们更可以来一杯香醇的红酒,让酒香醉在舌尖,醉在心头。

阳光田宇国际酒庄5000余亩100多个品种的葡萄经过春的酝酿、夏的成长,成为美丽秋天中令人骄傲的果品;果园中的沙果树,叶子虽然已在秋风的轻抚中变得金黄,可红透了脸的沙果却密密地压弯了枝头。

秋风是甜的,甜得让人心醉。闻着让人心醉的秋风,市老年摄影协会的会员急切地“闯”入秋天的阳光田宇国际酒庄,用相机记录着秋天的丰收景象,记录下秋日乌海的美好。

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绿色葡萄园、像银盘般镶嵌在绿色中或大或小的碧湖、红得诱人的沙果、建设中的大湖泛舟项目、顺山势而建的酒庄、质朴美味的菜肴……一幅幅美景、一道道美食都被他们记录下来,让美丽的秋天在相机中定格。

市老年摄影协会会员张颖和同伴走进葡萄采摘园,一串串红得像玛瑙、紫得像宝石、绿得像翡翠的葡萄诱惑着他们。一颗入口,芳香四溢,心情也变得甜甜的。

甜甜的风中,一群蜜蜂正围着阳光田宇国际酒庄的员工起舞。员工们正在对采摘的葡萄进行装箱。甜蜜的气味,让追寻甜蜜而至的蜜蜂越聚越多。

这边,员工认真剪摘着葡萄,准备装箱外运。那边,葡萄采摘园不时传来阵阵笑声,采摘的人们一边享受着采摘的快乐,一边忍不住将一粒粒葡萄放入嘴中,并向同伴详细描述紫葡萄如何甜酸适度,黑葡萄如何酸中有甜、甜中带香,绿葡萄如何皮薄多汁,红葡萄如何脆爽、香滑。

“品美食、美酒,看美丽风景,在感受着秋天的丰收景象的同时,我们也要把这份美丽装进相机,保存在我们的相册中,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张颖说。

品尝了葡萄、沙果、农家菜,不尝尝阳光田宇国际酒庄利用自然重力而酿造的葡萄酒便会“枉虚此行”。

寻着酒香一路走,看到一片依山而建的欧式建筑群,就来到了酿酒车间。

阳光田宇国际酒庄倡导自然酒概念。为保证生产的葡萄酒为自然酒,酒庄从源头上开始控制,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而且为保证葡萄酒的品质,控制葡萄的亩产量。在生产过程中,采用自然重力法,车间依山而建,按照葡萄酒生产工艺由高到低进行排列,每个车间的落差为七到八米,让葡萄酒在生产过程中依靠重力自然流到下一个生产环节,避免了因为用泵而产生的高速旋转破坏葡萄酒的口感。目前,阳光田宇酒庄采用“自然重力法”酿造工艺酿造出的高品质葡萄酒,不仅受到爱酒人士的认可,也多次荣获国际、亚洲以及国内金奖、银奖。在酿造高品质葡萄酒的同时,阳光田宇国际酒庄加快观光旅游建设步伐,建成既有乌海最早的龙眼、无核白等品种,又有夏黑、紫脆无核、红巴拉多等品种,新老品种齐全、中外品种汇聚的鲜食葡萄采摘园。

“以葡萄为引、以葡萄酒为媒、以美景为魂,阳光田宇国际酒庄积极把握地域实际,依托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及“田园综合体”,大力发展吃、住、行、游、娱生态旅游,并带动农区居民参与其中,达到农区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与农区居民共同富裕的目的。”阳光田宇国际酒庄景区部部长胡世荣说。

◆景四 忆往昔岁月 寻红色印记

新中国成立之前,乌海地区基本上处于未开垦的原始状态,当时的拉僧庙,除坐落在半山腰的寺庙,就是山下的几眼泉水。

1952年3月,老红军康岳同志和7名干部接管和改造老石旦煤矿。1952年6月,刘学元带领21人,来到图亥山下(当年的拉僧庙就坐落在图亥山半山腰上)安营扎寨,成立了拉僧庙制碱公司,开始土法制碱。

1953年3月,中共鄂托克旗委决定,由老石旦煤矿经理康岳,与拉僧庙制碱公司副经理刘学元、天然碱运销处骆驼队队长云开雷组成直属中共鄂托克旗委的联合党支部,刘学元任党支部书记。这是乌海地区最早的中国共产党支部。

在曙光村附近,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拉僧庙制碱厂办公区原址乌海地区最早的党支部纪念馆,见证了这段历史。

3人组成的党支部建立后,他们定了一条规矩,每月上中下旬分别在老石旦、拉僧庙、渡口过一次党组织生活,刘学元、康岳、云开雷轮流讲党课,并吸纳各单位积极分子、进步青年参加。这为乌海地区党组织的迅速壮大奠定了基础。

1954年7月,拉僧庙制碱公司和地方国营鄂托克旗(桌子山)煤矿分别单独成立党支部,刘学元和康岳分别任这两个单位的党支部书记,3名共产党员点燃的创业之火熊熊燃烧起来,并在乌海地区蔓延扩大。

办公室、伙房、宿舍、资料室……在乌海地区最早的党支部纪念馆,我们可以读到老一辈建设者奋斗的故事,感受到他们创业的艰辛。

漫天的黄沙吹得人睁不开眼睛,简陋的地窝棚里只有一盏煤油灯发出微弱的光。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老一辈建设者端着掉漆的搪瓷缸,啃着夹着沙子有些牙碜的窝头,你一言我一语地在研究手中的图纸。他们,早已把艰苦忘在了脑后。

土炕上,一个小矮桌静静地安放,桌上一个大搪瓷缸仿佛还在冒着热气,一床旧被褥整齐叠放,它们在回忆着昨天和主人一起奋斗的日子;炕下,一个旧书桌、一把椅子,还有那发黄的书籍……纪念馆的宿舍虽然简陋,却让人肃然起敬。在这里,人们感受到了昨天那些在这片土地上战斗的平凡人的坚强与不认输;感恩因为他们的拼搏,为今天的我们带来美好生活。

一段段生动的文字、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间间“原汁原味”的展室,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乌海的发展历史。当我们从窑洞一间间走过,当我们透过那些老物件,穿过时空和昨天对话之时,我们一起回顾中国共产党在乌海大地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深刻地感受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不畏牺牲、勇于奋斗、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

“那时虽然条件艰苦,冬天冷得让人伸不出手,夏天热得让人喘不过气;虽然煤油灯的光微弱,可他们却笔耕不辍。”

“这些老照片,记录着拉僧庙镇的历史。通过这些历史,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老一辈建设者的伟大,更感受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强,人民生活会越来越幸福美好。”

“看,那时这个百货商店在海南区还数一数二呢。现在我们过的生活,要在那时想都不敢想。如果没有老一辈人昨天的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幸福的今天。”

……

听解说员精熟细致的讲解,在一件件充满历史感的实物面前,我们可以身临其境感受一代代共产党员在乌海这块热土上曾经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和创造的光辉历史,共同追溯和感悟老一辈共产党员一心向党、团结奋进、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并通过重温这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真切感受今日乌海之时代新貌,深刻领会乌海人民“自立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更要让革命精神代代传承。

(作者:王颖;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