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费汇款单与剪报

乌海日报

2021-05-08 10:46:57

【老物件的故事】


杨星灿家中保存着20世纪70年代的稿费汇款单和剪报。记者看到,“汇款单简明附言”被他整齐地粘贴在一张白纸上,有的简单写着“您的来稿5元”字样,有的则详细说明稿件名称、刊登的时间和版面、稿费等内容。

杨星灿介绍,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稿酬制度恢复后,他用稿费首先办了两件事儿,一是花160元买了一张写字台,改善了写作条件;二是花800多元给老伴儿买了一枚6克多重的金戒指,了却了自己的一个心愿。

杨星灿还有剪贴新闻稿件的习惯。1978年初,杨星灿给《新疆日报》写了一篇关于乌鲁木齐一位妇女来乌海寻找亲人的小通讯,稿件被采用后,《新疆日报》寄来了稿费。但那个时候,我市订阅的报纸种类有限,想要找到《新疆日报》颇为困难。杨星灿跑了十几个单位,最终在市图书馆找到了登载这篇稿件的《新疆日报》,并把文章剪了下来。

1985年至1987年间,新华社采用了杨星灿写的几篇报道,虽然都寄来了稿费,但他从未见过、找到过报纸。朋友去呼和浩特出差,按照汇款单附言上的日期,到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把登载的报道复印回来。

杨星灿回忆,从1967年报纸上刊登的第一篇报道开始,至今已发表了新闻报道、文艺作品和其他文章共2600多篇,他都无一遗漏地剪贴下来,用广告纸、牛皮纸、宣传页等不同纸张作为剪报的封面,里面一张张白纸上则粘贴着曾经发表过的文章,装订了十几个大本之多,这些剪报由于年代久远,纸张大多已经变黄破损,但他一直珍藏着。

杨星灿说,自己曾是新闻工作者,剪报集是他心血与汗水的结晶,不仅见证了自己拼搏前行的脚步,更记录着乌海发展变迁的历史。(杨星灿/文 赵荣/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