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2021-04-13 09:14:05
英国哲学家埃蒙斯说,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差的主人。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许多习惯,这些习惯有的好,有的坏,有的健康,有的不健康。但无论如何,一个人的一生便是这些习惯的总和。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世界的人都真切地体会了一场人与自然的较量,被动地接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洗礼。疫情冲击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以往许多的习惯。
疫情之后,养成了哪些新的行为习惯?哪些习惯正成为社会新风尚,可上升为普适性的行为规范?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戴口罩、勤洗手: 防疫要求成自觉行为
记者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向50位不同年龄段的受访者了解疫情带给自己和家庭成员在生活习惯方面的变化,其中百分之九十的受访者都认为,最大的变化在于将防疫要求变成了自觉行为。
家住海勃湾幸福南村的赵霞说,她和丈夫以前从来没有戴口罩的习惯,总觉得戴了口罩“喘不过气”,去年疫情暴发之初,夫妻俩没少因为戴口罩的事情烦恼。
“进超市要戴口罩,进医院要戴口罩,进小区还要戴口罩,我老公嫌麻烦,干脆十几天没有出门。”赵霞笑着说。
然而,到了今年,赵霞的丈夫张永成已经养成了戴口罩的习惯,不但自己戴,还天天提醒妻子和女儿,甚至买了材料给全家人手工制作了“口罩盒”,“不戴的时候放在盒子里,干净卫生。”他说。
有类似体验的还有受访者张琼。她告诉记者,现在出门必须要戴口罩,不戴反而不习惯了。“说来也有趣,戴口罩似乎给了我一种心理暗示,像一道安全屏障,不但隔绝了病毒,也保护了自己,不怕被解读表情,不用随时关心妆是不是花了,口红是不是沾到了牙齿。”
记者也注意到,随着天气逐渐变热,戴口罩更难受了。而且由于国内疫情形势平稳,通风空旷的户外已经不再需要戴口罩,但很多人还是喜欢戴着,出门戴口罩,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
戴口罩当然也带来许多好处。有严重过敏性鼻炎的周海洁就告诉记者,由于一直在戴口罩,她的鼻炎症状比往年减轻了许多。“戴口罩可以让鼻腔比较湿润,干涩干痒的症状好了许多。”她说。
季节性流感在这个冬季也显得不那么“凶悍”。许多经常容易“中招”的受访者都告诉记者,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年年必定找上门的季节性流感似乎“销声匿迹”。
除了戴口罩成为人们的习惯,勤洗手、多通风,家里定期就要消毒也成了许多市民的生活习惯。
记者发放调查问卷时,市民刘晶晶正在用紫外线给自家的厨房和卫生间消毒,这个紫外线灯是她去年疫情最凶的时候添置的,现在隔三岔五就用来给没有窗户不便通风的卫生间消消毒,已经养成了习惯。
今年刚刚搬入新居的朱雪莹也告诉记者,为了实现经常通风,她花了好大一笔钱给新家安装了新风系统。“就是为了户外沙尘大的时候我还能通通风,保证室内空气的流动。”她说,“疫情之前我不会想到这个的,为了少擦灰,家里常常不开窗子。”
防疫的“硬性”要求变成自觉的行为习惯,许多受访者都告诉记者:“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可真不容易,这也许是疫情带给我们的积极方面。”
用公筷、不扎堆: 社交距离受到重视
除了养成更多良好的卫生习惯,疫情之后人们对“社交距离”也有了更新的认识。
受访者李玉婷告诉记者,到现在为止,她都保持着这样的习惯:进了超市直奔自己需要的区域,快取快走,避免长时间逗留,如果当时人比较多,她就会先到其他人少的区域转一下,避免扎堆儿。
“以前喜欢凑热闹,哪里人多就去哪里,但现在不然,一米线真的是最好的社交距离。”她说。
受访者金飞也认为,不扎堆、少聚集让他对“社交距离”有了更新的认识。“以前我的社交活动非常多,几乎每晚都有饭局,疫情刚开始时大家不聚会了,还有点不习惯,但时间一久就体会到了好处。”他笑着说:“首先是省钱,其次是有了很多自己的时间,第三是吃得健康了。”
“良好的社交距离本来就应该是既亲热又疏离的。”受访者李玉婷说,“人是群居动物,需要有社交,但稍微拉开一点距离也不会淡漠了感情,就拿我和闺蜜们来说,以前天天腻在一块,还常常吵吵闹闹,现在一个月聚一次,反而亲切得不得了。”
除此之外,许多受访者也忽然意识到,自从大家重视起了社交距离,原本难以推行的分餐制、用公筷忽然就顺理成章了。“以前觉得不分餐或者是不用公筷公勺最多就是讲不讲卫生的问题,现在理解到,这其实也是一种社交距离上的表现。”金飞说。
金飞以前的饭局可没有公勺公筷之说,就算餐厅备了公勺公筷或者公夹,大家也不用,“中国人的传统聚会,一般都是大团圆式的围桌会食,大家共夹同一个盘子里的菜。若不如此,就觉得失去了热烈隆重的气氛?显得生分,阻断了亲密无间的关系。用公筷好像比较‘装’,哪怕心里觉得不太卫生,行动上也不会改进。”他说,“但现在不然,因为防疫的要求,用公筷成了习惯,以前的误区也就走出来了。”
受访者张琼则是感叹自家的分餐制终于得到了“落实”。“开始是因为大家下班点儿不同步,我和老公跟父母孩子经常分开吃饭,后来发现分餐有分餐的好处,能衡量出家人的具体饭量,避免餐桌浪费,还能改掉彼此挑食的毛病。”
当社交重视起“距离”,许多受访者都突然意识到,这些并非因为彼此变得冷漠,反而恰恰是因为尊重、理解才能做到。排队时、聊天时拉开一米的距离;餐桌上不再一个盘子里翻搅而是使用公筷;超市里不再蜂拥抢购而是避免扎堆,无论是路人,还是亲人,从物理距离到心理距离都能一边调节,一边建立更良好的社会关系。
常体检、多运动: 让健康意识进入生活
在许多受访者看来,疫情带来的另一重大变化还有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某体检中心引导护士孙晓萍告诉记者,疫情过后,以家庭为单位的体检人群比以前增长了好几倍。
“以前体检多是单位组织的,或者是因为哪里不舒服来查个专项,很少有全家一起来做日常健康体检的。但现在,几乎每天都有子女带着老人,爸妈带着孩子,或者是一家几口一起来体检的。”
“人人都知道对抗病毒要有免疫力,但人人都不知道怎样才能增强自己的免疫力。”受访者江惠说,“现在总算有了认识,少熬夜,多运动,好好锻炼身体,饮食均衡就能增强免疫力。”
江惠是从疫情之初就开始锻炼身体的。以前下班回家往沙发上一躺,能不运动绝不运动,现在她每天都要走一万步以上,还要在朋友圈打卡,晒步数,以监督自己坚持下去。“虽然体重没有太大变化,但我自觉肺活力增强了,以前上楼要喘,现在一点也不觉得累。”她说。
同江惠一样,受访者刘峰也养成了慢跑的习惯。疫情期间他居家隔离太无聊,买了台跑步机玩,结果还玩上了“瘾”,开始每天坚持跑步半小时,随着天气转暖,他就到户外去跑步,慢慢也结识了一群“跑友”,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扩大了自己的朋友圈。
记者注意到,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疫情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爱运动”了。运动是增强免疫力的最好方式,而免疫力是对抗病毒的坚强卫士,健康意识渐渐深入人心。
“我现在投资最大的就是健康方面。”受访者高云霞说,“体检,买各种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品,还给全家人办了游泳卡,都是为了投资健康,这种投资是绝对不会蚀本的。”她说。
当健康理念深入人心,许许多多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就随之得到了修正,比如说爱上跑步的刘峰开始戒烟戒酒,而江惠也开始学着做少油少盐的食物,以保证心脑血管的健康。
少“尝鲜”、 不猎奇: 拒绝野味上餐桌
祖籍东北的贺明告诉记者,这次春节回家,他拒绝了亲戚朋友们的“野味”的邀请,无论是要吃狍子还是野鸡,他都不感兴趣。“我的老家靠近兴安岭,一到冬天,山里的野生动物就会出来觅食,很容易被逮到,所以我们从小就吃过狍子、石鸡、野兔子、野猪、大雁一类的野味儿。”他说。
这些年,人们开始注重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物,吃野味的越来越少,但如果家里得到了野味儿,肯定要留着招待客人,甚至有的人家为了给外地回来的亲人尝鲜,专门高价收购野味儿。
“这种习惯其实需要改了。”贺明说,“已经不是愁吃愁穿的年代,野生动物吃啥长大的都不清楚,谁知道它们体内有多少病毒?人工科学饲养的动物更好,食品安全有保障。”
受访者王裕勤告诉记者,他的妻子祖籍广东省惠州市,他第一次陪着妻子回家就被招待了一顿蛇羹,当时还觉得非常猎奇,很有特色,回来作为饭桌上的谈资经常和朋友们聊起。
但这次春节回乡,他发现,不但岳父母家里不再为猎奇吃一些不常见的东西,街头的餐馆也将各种野味儿从菜单中删除。 “无论病毒是不是因为吃野味产生,人们都能认识到,吃野味其实除了猎奇之外并没有什么好处。”他说。
受访者孙广胜也告诉记者,年轻时他到南方城市旅游,经常会为了猎奇或者尝鲜,专门去寻找一些售卖野味儿的农家乐或者是隐藏小店。“什么果子狸、穿山甲,其实我都有尝过,有人说吃这些东西对身体好,但我其实并不相信,之所以去吃野味是为了猎奇,追求刺激。”他说。
但自从非典过后,他就改掉了这个习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更增强了他不再尝试野味的决心,“野生动物体内究竟有什么咱们都不知道,所谓祸从口出,也可能是吃出来的。”他说。他也相信,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会逐渐把禁食野味变为一种新伦理、新民俗。
除了这四个方面,也有不少受访者提到,疫情之后被改变的行为习惯实在是太多了,比如大家开始注重卫生,随地吐痰的人少了,公共场合打喷嚏咳嗽遮掩的人多了;出行游玩提前预约的人多了,喜欢扎堆的人少了;线上消费、远程办公更常见,社交距离拉开了。
诚然,良好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养成是一项长期工程,需持之以恒地坚持。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在影响健康的因素中,60%与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让人身心更健康。
在记者采访中,也有不少受访者认为,抗疫中形成的公共卫生常识、生活和社交习惯,应当成为公民普遍遵从的生活方式和文明行为,它具备普适性,值得推广和学习。
由此可见,虽然疫情冲击了我们的生活,但是也催生了反思,将好习惯保持下去,将陋习逐渐摒弃,应为全社会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作者:韩建慧)
乌海日报社 | 2021-04-13 09:14:05
乌海日报社 | 2021-04-12 09:17:12
乌海日报社 | 2021-04-09 09:16:02
乌海日报社 | 2021-04-08 1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