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光辉岁月——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

乌海日报

2021-03-29 09:19:51

【乌海红色记忆 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井下归来。 (资料图)

《咱们工人有力量》 180x360cm 布面油画。 (任哲)

每日井下安全检查。(摄于老石旦煤矿) (漠中泉)

作为新中国首批建设的三大钢铁企业之一,包钢见证了共和国建设、民族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

然而,1958年在包钢建设之初,也曾经困难重重。为此,党中央提出“要想办法为包钢解决困难”,由此全国上下掀起一场轰轰烈烈支援包钢建设的热潮。这其中,也有来自乌海煤田的一份子,来自祖国各地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在戈壁荒野艰苦奋斗,将优质的焦煤资源源源不断地运到包钢,为包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谱写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壮美史诗。

这段光辉的岁月,包钢不会忘记,草原儿女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

乌海,九曲黄河流过的地方,太阳神闪耀的地方,四合木生长的地方,一代天骄走过的地方。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了“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佳话,唤起人们对那段光辉岁月的记忆。曾几何时,为支援内蒙古建设,全国各地鼎力相助,各族儿女同舟共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全国一盘棋”的生动见证。

而对于乌海来说,发生在1958年的往事亦是一段火红的记忆。1958年,包钢作为我国在“一五”期间建设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需要就近解决能源及原材料问题。乌海煤田因地质结构简单、煤层埋藏浅,便于平硐、斜井方式开采。煤炭发热量高、品种多、结焦性能好,是钢铁冶炼的上好原料。在这种情况下,煤炭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把乌海定为包钢的焦煤生产基地,进行重点开发。

贺兰山下喜讯传

翻开厚厚的《乌海能源公司党建史》,多少光阴在墨香里流淌。

这片土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早在清朝末年便为世人所知,但对于乌海地区矿产的勘测却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这一年,华北地质局桌子山普查队对桌子山地区进行了全面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绘制了桌子山区域十万分之一地质图、实测了桌子山五万分之一的煤田地质图;先后编制完成了《1953年桌子山队普查报告》《绥远伊克昭盟桌子山区西部及南部煤田普查临时报告》和《采取宁夏阿拉善旗河拐子乌达煤矿可洗煤样报告》等,对煤田的分布情况、煤质、成因、储量和今后勘探类型,都作了初步结论及远景评价。

1954年,华北地质局205勘探队、内蒙古147煤田勘探队也开进乌海地区,对桌子山煤田各矿区进行了全面详查和精查勘探。1955年,国家煤炭部又派勘探小组对贺兰山北端、黄河两岸的煤田进行实地调查。同年底,煤炭部决定,建设由贺兰山北端、黄河两岸的桌子山、老石旦、公乌素、乌达等15个矿区组成的西北煤炭基地。这一时期,国家107、703地质队也在乌海大地留下了足迹。1957年,西北煤田地质局644 队完成了《乌达煤田地质勘探报告》,西北煤田地质局146队完成了《乌达煤田外围补充勘探报告》。

经过地质队员连续几年的勘查,基本查清了乌海地区两大煤田的矿产地质情况。1957年7月1日,《内蒙古日报》以“贺兰山下喜讯传”为题,报道了乌海地区的煤炭发展前景。地质勘查为大规模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创造了基础条件,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由此党和国家做出了建设乌海矿区焦煤基地的重要决策。

1958年2月7日,中共巴盟盟委正式批复中共地方国营乌达煤矿委员会成立;10月14日,中共乌达煤矿临时委员会成立;同年10月,“桌子山矿务局筹备处”在卡布其正式成立。这样,伴随着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步伐,万人上山建设的热潮唤醒了乌海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

万人夺煤大会战

1958年,与乌海矿区开发有直接联系的两个重点项目——兴建包头钢铁公司和修筑包兰铁路线都已基本完成。西北大动脉包兰铁路由乌海矿区中部通过,距矿区最近的三道坎车站东去包头405公里,西南方向去兰州为595公里,其中包(头)银(川)段铁路在沿线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六一部队一年零三个月的奋战,于1958年7月实现通车,为矿区的开发及煤炭外运创造了条件。

当时自治区西部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有200万吨煤炭需求缺口,为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煤炭能源的迫切需要,煤炭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决定大力开发建设西北地区重要的焦煤基地。

1958年10月17日,根据自治区党委召开的西部地区盟市委书记会议精神,乌海地区开始了万人上山夺煤大战。乌达、海勃湾地区同时开启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的主战场,自治区派来大批干部筹建乌达矿务局、桌子山矿务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干部、技术工人从大同、开滦、抚顺、鸡西、井径、峰峰、鹤岗、包头、扎赉诺尔、四龙头沟等10多个老矿区涌到乌海煤田,支援开发建设;万人上山拉开了乌海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

如果以今天的眼光来看,1958年,发生在乌海这片土地上的万人上山也许算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在新中国70多年的历程中,经济建设中经历过的“大手笔”比比皆是: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无不堪称惊世之作。

然而回望来时路,您就会发现,1958年对于乌海来说,绝对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座丰碑。 在夺煤大会战中,上万名党员干部、工人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奋斗,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和英雄气概,生产连创佳绩。到1958年年底,乌达矿区开挖小煤窑42个、小露天煤矿1处,全年共生产煤炭84.48万吨; 桌子山矿区开挖小煤窑100多个,小露天煤矿10处,生产原煤55.5万吨,炼焦炭4万吨,均超额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的全年生产任务。

一个党员一面旗

这一段历程注定要在乌海的发展建设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回忆。

从这一年开始,乌海正式启航,在滚滚历史洪流中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这艰辛的创业之路上,鲜红的党旗一直高高飘扬在生产建设的最前线,也飘扬在数万开拓者和建设者们的精神家园里。

矿区党的组织建设之初,即有着自身的显著特点,企业的党组织和行政机构同时设立,在企业内部实行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局(矿)长负责制,党组织发挥着领导和主导作用。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始终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全体共产党员始终作为中坚力量,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

乌达矿区最早的党组织成立于1955年11月,名为中国共产党巴彦淖尔盟总工会支部乌达煤矿党小组,由党员杨青山、赵德文,预备党员刘维成和王玉柱组成;而在此之前的1952年,海勃湾地区也成立了第一个联合党支部,由海勃湾地区的三名共产党员组成,分别是康岳、云开雷和刘学元。这三位同志分属于不同的单位,他们成立了联合党支部,在各自单位吸纳进步青年。

随着生产建设的深入,乌达地区成立了乌达矿务局,海勃湾地区成立了桌子山矿务局,两局党组织日渐健全,为矿区开发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和政治保证。 在此过程中,每位共产党员都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奋战在戈壁荒山,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在那火红的年代里,党旗在乌海矿区高高飘扬。

老一辈的建设者们都还记得党员模范刘维成、支双喜等人的故事。1953年,刘维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9年成为乌达矿务局第一位全国劳动模范。在记述乌达矿务局发展历程的《难忘的历程》书中曾记录了刘维成的故事:他每天下井最早,升井最晚,曾经在井下工作七天七夜不升井,被工友们称为“矿山老黄牛”。一次井下冒顶堵死了巷道,直接影响第二天的生产。刘维成二话没说,在井下整整干了一夜,扒石头扒得十指鲜血淋漓,仍不停歇。当时井下支护条件差,刘维成总是抢在前,一次放棚子时,他的脖子被严重砸伤,鲜血直流,昏倒在井下,矿领导命令他休息10天,但他一天也没休息。

刘维成带领工友们进行技术革新,试制成功打眼手摇钻,将采掘技术由人工挖槽改为半机械打眼;和技术员一起下井试验高索架空滑行运输,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1959年,刘维成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共产党员支双喜是国家煤炭部命名的劳动模范,曾连续多年被评为老石旦煤矿先进标兵。当时井下生产条件差,安全隐患多,为保证工友安全,支双喜每天坚持第一个下井,凭着扎实的经验敲帮问顶,进行支护维修,直到消除安全隐患才让同班的工人进掌子面工作。他细心节约,把捡到的螺丝、弹簧各种配件都收入工具箱,以备需要时用,几年中为矿上节约材料费达数千元。

还有共产党员李义孝,被人们称为“雷锋式的好矿工”。在工作中,他什么活重干什么,什么地方危险到什么地方。他曾在回柱时被击伤了头部昏过去,醒来后马上爬起来带伤投入劳动,工友唐万江被冒顶煤压住,他奋不顾身,冒着生命危险用双手扒煤找人,十指全被磨破,终于救出了唐万江……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在矿区各条战线上,正是这群普通人,矗立起了共产党员的英雄群像。

一个甲子眨眼过去。而今,由乌达矿务局与海勃湾矿务局组成的乌海能源公司已经发展成一个集焦煤生产、洗选加工为一体的专业化煤炭生产企业,全公司资产总额为140.65亿元。煤炭资源保有储量20.98亿吨,可采储量8.08亿吨。产业有煤炭生产、洗选加工,兼营瓦斯发电。未来十年至二十年将建成煤矿产能达到2200万吨/年、洗煤产能达到2460万吨/年的企业。乌海能源公司是我市工业的支柱,也是内蒙古最大的焦煤生产基地。

重新回忆那段战天斗地的英雄岁月,我们就会发现,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代代煤矿工人凭借艰苦创业、不怕牺牲的精神,抛洒青春和热血,以胆魂为砚,化汗水为墨,为国家煤炭事业的开发建设、为乌海地区开发建设,勾勒出这样一幅宏伟画卷。

也正是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才能怀着报效伟大祖国、共建美好家园的豪情,打响了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他们艰苦创业、不怕牺牲,用青春和汗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荒漠中建成了共和国工业新城,源源不断将优质焦煤流向包钢,大力支援了包钢的建设,谱写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壮美史诗。

历史终将铭记。

我们从荒漠中走来,在乌金中崛起,未来也必将迎着时代浪潮砥砺前进——

坚强无畏,一往无前。    (作者:韩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