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2021-03-16 10:35:33
【回眸十三五】
文物拍照存档。
文物保护宣传。
在乌海大地上,千年文明之风吹过,留下了众多物质文化遗产、遗迹——桌子山岩画、海勃湾新石器时代文化聚落遗址、古长城、新地古城遗址及周边墓葬群……还有大量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十三五”时期,我市文博事业快速发展,市博物馆抓住这难得的机遇,积极推进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高质量完成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仅让尘封千载、守望不语的文化遗产再一次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也让百姓享受到了文化实惠。
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开花结果”
日前,市民王骁利用休班的机会驱车数十公里专程去了一趟二道坎烽火台。王骁此行的目的是录一段视频给快手上的粉丝看。“我玩快手没有功利心,只为宣传家乡的美景和古迹。幸运的是,我的粉丝涨得也很快,一年多的时间涨了2000多粉。几天前,一个南方的粉丝希望一睹古长城的风采,我想了想,就拍一拍二道坎烽火台吧。因为,我觉得它很有代表性。”王骁说。
王骁不仅是一名快手达人,更是一个“历史迷”。记者浏览王骁的快手主页发现,我市的历史古迹占了很大篇幅,新地古城遗址、满巴拉僧庙、巴音陶亥扬水站,还有秦明长城及烽火台等。
“我市境内有秦、明两个朝代的长城遗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长城遗址总长度70余公里,包括消失墙体。这段长城大部多为就地取材、石筑而成,多数毛石干垒,少量沙土堆筑。长城沿线分布有烽火台5座,大部分为石块堆筑,分别为拉僧庙烽火台、农场七队烽火台、三道坎烽火台、新南烽火台、凤凰岭烽火台。”王骁如数家珍般介绍说,“我市明长城遗址总长近40公里,包括沿用秦长城墙体和消失段墙体。该段长城墙体少数为夯筑,其余皆为沙土堆筑而成,沿线分布有烽火台4座,多数为夯筑而成,分别为红墩子烽火台、东红烽火台、渡口村烽火台、二道坎烽火台。”
而对于二道坎烽火台,王骁格外关注,用他的话说“有沧桑的历史,亦有光明的未来”。“多年以前,我去巴音陶亥‘下乡’,特意看了看二道坎烽火台,当时,该烽火台由于岁月洗礼,已显破败之象。此后多年,烽火台逐渐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如有了保护标志,但总的来说,‘土堆子’依然是‘土堆子’,我真担心它有一天会消失。前年,我惊喜地看到,烽火台正在施工,而且是抢救性施工。时间不长,施工完工,烽火台焕然一新,变得更加坚固和美观,可以说,迎来了新生。我觉得,过去5年,二道坎烽火台抢救性保护工程算是咱们乌海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的一个亮点。”王骁说。
“十三五”期间,我市多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相继完工或取得重要进展,二道坎烽火台抢救保护工程2019年4月正式开工,工程预算554万。经过考古发掘、专家考古评估、清理外基、外壁补砌等一系列工作,于2019年10月16日基本完工,自治区专家组进行初步验收,并提出相关整改意见。目前,工程正在等待自治区文物局验收。
2013年,我市投资3000万建设桌子山召烧沟岩画遗址博物馆,实现了岩画集中连片保护,填补了国内外岩画原址保护空白。烧沟岩画遗址博物馆聘请清华大学设计院设计,建筑设施具有可逆性、可拆除的特性,对岩画不造成任何伤害。2016年,桌子山召烧沟岩画遗址博物馆主体建筑建设完工,内部展陈仍在完善中。
另外,我市还开展了对重点长城段落的保护工作,在新南长城遗址1段与东红烽火台先后建了网围栏,又在新南长城遗址8段安装了智能无线远程监控设备。
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绩喜人
“过去5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耗费了我们大量的心血,因为这项工作光摸清咱们乌海的文物‘家底’还不够,还要开展档案编制工作,以此为规范管理打下基础。只有管理乃至制度规范了,文物工作和文博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因此,我认为,我们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且值得骄傲的事情。”市博物馆馆长武俊生说。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自2013年开始,我涉及收藏单位4家。此次普查共登录可移动文物总数7879件(套)。其中,市博物馆一级文物2件(套),二级文物17件(套),三级文物71件(套),一般文物5143件(套)。
经过不懈努力,《乌海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报告》最终编制完成,于2018年3月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印刷出版。同时,我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得到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的充分肯定,先后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先进集体1个、先进个人3名。
文化惠民唱响主旋律
眼下,乌海博物馆线上展览——乌海文物精华展正在通过乌海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展出,吸引了众多市民在线观展。市民孙庆国说:“我以前经常去博物馆参观,可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参观成了一种奢望。线上展览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很有创意,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动植物化石,也可以看到石刻和雕像,还能欣赏到铜卧鹿、绿釉盘口穿带瓶等代表性文物。”
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孟睿介绍说:“让文物‘活’起来,流动起来是我们一项重要便民举措,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我们举办了多场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文物展,让市民近距离‘触碰’历史,了解历史,爱上历史。”
“十三五”时期,市博物馆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每月定期举行一次博物馆小课堂,邀请我市各校学生参加。同时,该馆认真做好场馆免费开放工作,合理安排博物馆开放时间,为市民提供便利,还开展了博物馆进校园、社区等专题活动。
另外,市博物馆增加了一、二、三级馆藏珍贵文物展出数量,引进了“纵横万里跨越千年——丝绸之路的璀璨文明”等展览,开展了“5·18”国际博物馆日、“自然与文化遗产日”“我们的节日”等宣传活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提高群众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市博物馆工作人员郝玉龙告诉记者:“每逢国际博物馆日、自然与文化遗产日等重要节日节点,我们都会在广场、公园等人员密集场所以设立展板和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市民对乌海物质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从未知到已知,再到熟知,有了全新的认识,许多市民主动走进博物馆,近距离感知历史,为历史喝彩,为家乡点赞,更有人争当宣传员,对外宣传乌海深厚的历史文化。”
据统计,“十三五”时期,市博物馆共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
展望“十四五”,市博物馆还有大“动作”。“目前,我市正在规划建设乌海博物馆新馆。该馆是集展示、研究、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场馆,馆内分为历史文化区域、自然科普区域、旅游体验区域、数字互动展示区域、遗址与遗存区域、办公区等6个区域。按照规划,新馆将在2023年至2025年完成展陈布展。”市博物馆馆长武俊生说,“新馆的建成使用对创建地区公共文化品牌,提高市民整体素质,以及丰富中小学生家乡历史文化知识,开辟第二课堂教育的理想场所,都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我市的城市形象和历史文化保护宣传能力。” (董巍巍 文/图)
乌海日报社 | 2021-03-16 10:35:33
乌海日报社 | 2021-03-12 09:21:01
乌海日报社 | 2021-03-06 09:23:06
乌海日报社 | 2021-03-02 10:2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