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4 18:25:43
风光旖旎的乌海湖。 石历增 摄
一男子在街头公益报刊栏前读报。 公言 摄
《乌海:这些竞相绽放的花儿》 (2020年4月10日)
《瞧瞧咱乌海的文物》(2020年7月24日)
《你了解吗,咱乌海的山与沟》(2020年6月12日)
《猜猜,家乡有多少种树》(2020年6月5日)
“乌海的美知多少”系列报道已刊发了13期,持续了4个多月,许多文章广受关注,被正北方网、今日头条、多家官方媒体公众号和自媒体平台转发,也有多篇文章登上了“学习强国”内蒙古学习平台,乌海的美正在逐渐走出乌海,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知晓乌海的城市风貌、风土人情……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曾经或现在的独特印记,无论是属于地域的、自然的,还是人文的,都是一座城市对外自我展示的窗口,它们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与发展,展示着这座城市的风尚与文明,是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
乌海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有山、有水、有沙漠,有珍稀的植物和动物,也有历经千载的古老文化遗址。作为一座移民城市,这里有40多个民族的人民守望相助,也有56万儿女建设家乡的奋斗身影……
为了展示和记录乌海这些宝贵的“美”,本报特开设《乌海的美知多少》栏目,用镜头和文字带您领略乌海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文化遗迹、民俗记忆,留下一份宝贵资料的同时,也用这种方式向家乡表白——
细数家珍:
我们的家底原来如此丰饶
提到乌海,您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巍巍的甘德尔山,还是滔滔的黄河水,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乌海湖,还是经千载风吹雨打仍清晰可辨的桌子山岩画?是人情厚重的街头巷尾,还是酸甜可口的乌海葡萄?或是源远流长的书法文化,抑或全民参与的玩石赏石?
不数不知道,一数吓一跳。原来我们的“家底”如此丰饶。在《瞧瞧咱乌海的文物》一篇中,记者通过大量的走访,将属于乌海的各种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都盘点了一遍,除了隶属国家级保护文物的桌子山岩画群之外,还有秦明长城遗址。而属于自治区级保护文物的更多,例如新地墓群、海勃湾遗址等等,这些不会说话的珍贵文物,是记录城市最古老的历史,是这片土地上文明的印记。
在《你了解吗,咱乌海的山与沟》这篇文章中,记者详细介绍了我市知名的山脉。都知道乌海“三山环抱,一水中流”,但这三山各有什么样的风景,除了部分驴友,大家还真不清楚。为了展示山之美,记者从山的传说写起,讲了山的故事、山中的瑰宝以及乌海人与山为伴的多彩生活,这熟悉的山山峰峰、沟沟壑壑,将读者带入山的世界,仿佛也随着记者的镜头登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山水之美给城市添了灵气,雕塑建筑之美给城市添了风采,公园绿地之美给城市添了颜色,人文乡俗之美给城市添了温度……正是这些“众美”构建起乌海的“大美”,让大美乌海,跃然呈现在人们眼前。
润物无声:
爱上家乡,从一篇文章开始
“乌海的美知多少”系列报道一经推出,就赢得了许多热心读者的关注。在被众多媒体、平台、网站转发之际,不但让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有了去“看一看”的欲望,还让国内的许多读者,认识和了解了乌海,对乌海这座沙漠绿洲之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读者小吴读了由今日头条某自媒体转发的《乌海:这些竞相绽放的花儿》一文后,就留言说,没想到家乡有这么多我以前从未关注的植物。想想我们从一个不毛之地到今日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所付出的努力何等艰辛。有机会一定要带着孩子多认识认识身边的植物,看看这些身边的花儿与树木。
读者孙静也惊喜地对记者说:“看了报纸上刊登的那篇《猜猜家乡有多少种树》我才知道,原来咱们这儿仅树木就有200多种,我的记忆仿佛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觉得身边除了榆树、杨树、柳树、槐树,就没有什么其他树。”
读者高霞说,一定要去看看文章中提到的百年木瓜树,“我一直以为乌海这样的移民城市没有太古老的文化,看了文章才知道,乌海古老的文化太多了,那些历史遗迹,还有博物馆里珍藏的各种文物,实在是太有历史的味道了,我一定要去看一看,作为乌海人,首先得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呀!”
也有读者在读了乌海的山的相关文章后,来电话想要了解登山路线。“如果能身临其境去看一看就太好了。”这位读者说,“希望你们联系有登山经验驴友们,给咱们绘制一份登山地图。”
“都说爱上一座城市从一个瞬间开始,也许是这里的风景,也许是这里的人文。”读者李凯龙说,“我爱上乌海,或许就是从一篇文章开始,当我读完《公园,城市里的绿岛》这篇文章之后,顿时就对这个城市的绿化心生敬意,我期待看到这里更美的一面。”
竞相参与:
记录美好,必须有我一份
不知不觉,“乌海的美知多少”系列报道已经连续发布了4个多月,记者们在介绍乌海的美的同时,也深深被乌海人所感动着。
几乎对每一个选题,周末部的编辑和记者都要广泛收集资料,在努力寻找线索的同时,也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当大家听说我们是想展示大美乌海的别样风情时,立刻报以十足的热情,毫无保留地提供线索和资料。
我市著名摄影家邱克远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当得知需要一张五虎山的远观图,虽然他不能赶赴五虎山取景,但邱先生立刻找到了自己的亲戚,亲自指导取景角度,拍回了一张蓝天白云下翠色环绕的五虎山图。
摄影家焦长青、石历增、杨成也是如此,只要记者求助,几位老师便不辞辛苦,整理出自己辛苦跋涉、拍摄的各种宝贵图片,这些图片给文章增色的同时,也更直观地展示了乌海的壮美山水、丰富人文。
记者想要深挖关于乌海赏石文化背后的故事,市赏市协会副主席张宝桥抽空详细梳理赏石文化在我市发展的脉络,找石友给记者讲述与石结缘的故事;记者希望了解乌海某一种树的习性和特点,园林部门的工作人员便带着记者实地去探访,从植株叶片讲起;记者想要了解乌海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在此共荣共生,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工作人员王泽便不厌其烦详细介绍……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大家为什么愿意帮助记者,且不辞辛苦、不计报酬?用记者采访城市建筑寓意时提供过帮助的朋友朱凌的话说:“为了一份共同的责任吧。”的确,这是大家发自内心的话语,这是热爱这座城市人们的真实心声。
“乌海的美是值得记录的,我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希望你们能够记录下更多关于乌海的故事,留下一些可以随时咀嚼、反复观看的作品,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这些文字和图片了解乌海,走近乌海,爱上乌海。”朱凌说。
未来期盼:
真诚约您一起发现更多的美
截至目前,“乌海的美知多少”系列已经刊发了13期,持续了4个多月,多篇文章广受关注,被正北方网、今日头条、多家官方媒体公众号和自媒体平台转发,也有多篇登上了“学习强国”内蒙古学习平台,乌海的美正在逐渐走出乌海,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知道。
而对于策划这一系列的记者、编辑们来说,还有更多的美需要我们去挖掘,更多的故事需要我们去讲述,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还将带您了解乌海的方方面面。例如,与自然相关的“乌海的气候”,与城市建设相关的“乌海的绿地”和“乌海的街巷”,与民俗风情相关的“乌海的方言”与“乌海的特产”,还有与城市风骨相关的“乌海的英雄与乌海的劳模”……
在记者的视野中,乌海是一个鲜活的乌海,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城市,敢于无中生万有,又是一个包容的城市,能凭海阔纳百川。这样的城市故事很多,发展必然强劲,会稳重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冲。
这样的乌海值得我们去记录,也值得您去了解,更值得人们去热爱。
乌海的美知多少?看看《周末》都知道!
乌海的美知多少?周末出去看看都知道!
乌海日报社 | 2020-08-14 18:25:44
乌海日报社 | 2020-08-14 18: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