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咨询上门服务业务。

讲解反诈案例。
本报记者 陈洋 文/图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做好养老金融工作、提升老年人金融服务体验成为金融机构的重要使命。农行乌海分行将金融“适老化”改造作为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抓手,以暖心举措为老年群体搭建起便捷、安全、温馨的“金融桥梁”。
线下改造有温度
服务场景更贴心
来到农行乌海分行东环路支行,无障碍通道直通网点大门,旁边设置了爱心呼叫按钮,一键传呼就有工作人员前来开门引导。
下午3点,农行乌海分行东环路支行内客流如常,其中不乏办理业务的年长者。杨某今年75岁了,每个月领取养老金、查询账户动态,都习惯来到线下办理。一进门,她就得到了“特殊待遇”。客户经理李伟立马迎上前,递上老年客户的专属叫号器并嘱咐:“窗口叫号怕老年人听不见,拿着这个,到号了就会鸣叫振动,确保不会过号。”杨某一边接过叫号器,一边往爱心座椅走去。
等待叫号的间隙,杨某给记者当起了讲解员,介绍起银行的爱心座椅:“你看这座椅旁还安装了安全扶手,方便老年人起身站立;坐垫也有讲究,不软不硬,既能坐得舒适,站起来的时候也足够支撑、借力。”她又指向爱心座椅旁边的“百宝箱”,“这排柜子里老花镜、拐杖、轮椅、血压仪、智能放大镜、大字版计算器、急救箱应有尽有。”
说话间,杨某手中的叫号器响了,她来到窗口,通过柜台办理业务。记者看到柜台旁还配有对讲电话,方便听力不好的老年人与柜员沟通。
杨某告诉记者:“银行适老化改造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们增强了幸福感和安全感,感受到被社会关注、关心,这里有把我们当家人的感觉。”
从硬件设施到服务标识,细化标准、全面升级,处处可见支行“适老化”改造的用心,让老年客户享受到贴心服务。
线上体验更便捷
金融守护更放心
在优化线下服务的同时,农行乌海分行积极推进线上服务“适老化”改造工作,在手机银行App上推出“大字版”界面,通过简化操作流程,让老年客户能轻松完成转账、查询等业务;积极拓展“金融+养老”生态圈,创新推出“智慧食堂”合作模式,与当地政府、养老机构携手,通过刷脸支付等金融科技手段,为老年群体提供便捷用餐服务。
针对老年客户更易受到金融诈骗的情况,农行乌海分行东环路支行还会定期举办面向老年人的防诈骗讲座、金融科普微沙龙等,内容涵盖防诈骗案例分享、假币识别技巧,教老年人使用各类手机App等。
同时,该行积极开展金融知识进社区、进乡村活动,通过案例讲解、互动体验等方式,提升老年人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能力,帮助他们守护好“钱袋子”;组织员工走进社区、乡村开展敬老帮扶志愿服务,开展反诈宣传教育,增强老年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民生服务再延伸
主动上门更暖心
针对高龄、重病、行动不便的老年客户,农行乌海分行主动上门服务,将柜台“搬”到群众家中;从账户查询到业务办理,从金融知识普及到防诈骗宣传,工作人员用耐心和细心解决老年客户的实际困难,以贴心服务为银发族撑起金融便民伞。
家住海勃湾区康泰小区的李某年纪大,腿脚不方便,去网点不容易,家属持李某的银行卡和身份证来到农行乌海分行新兴支行,提交了上门服务申请。接到需求后,新兴支行迅速响应,安排2名工作人员携带移动展业设备、业务单据,按时抵达老人家中。业务办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全程耐心细致,慢慢向老人讲解业务流程,再细致核对身份证、社保卡信息,协助完成人脸识别核验;随后手把手引导老人设置新密码,反复确认密码记忆无误;最后叮嘱老人“不透露密码、不转账给陌生人”。整个过程高效顺畅,工作人员很快就完成了银行卡激活与密码修改,还现场演示了查询余额的方法,让老人和家属都放了心。
农行乌海分行将继续以金融“适老化”改造为契机,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内涵,让金融服务更加贴近老年群体的需求,让“银发族”在数字时代也能享受到便捷、安全、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助力他们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幸福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