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促转型 实干担当结硕果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乌海实践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11-25 09:36:26

■“十四五” 乌海答卷

本报记者 赵晖

当“十四五”收官的钟声即将敲响,位于内蒙古西部的乌海,在黄河的奔流不息中见证转型发展,于沙海披绿的奇迹里书写生态华章。五年风雨兼程,五年奋发有为,这座新兴工业城市用实干与担当,书写精彩答卷。

五年来,乌海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工作要求,紧扣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锚定资源型城市转型目标,在推动经济提质增效、深化改革攻坚、加强生态系统治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道路上迈出坚定步伐,谱写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这是乌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

五年来,乌海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保持战略定力,经济发展在波动中彰显“稳”的底蕴与“进”的势头。

2021年至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由506.36亿元增长至595.57亿元,人均GDP为10.63万元,居全区第6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2倍,经济发展态势稳中向好。

实力的增强,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的攀升,更源于发展质效的改善。

“十四五”时期,乌海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构建小而精、小而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上,乌海精准布局、抢先落子,重点打造固态电池材料及装备制造和可降解材料两大特色产业。

在固态电池材料及装备制造领域,建成负极材料年产能11万吨项目、正极材料年产能2万吨以及5GWh电池集成项目,已形成“煤—焦炭—沥青—针状焦—石墨负极材料”的完整产业链,中绿电20万千瓦/80万千瓦时固态电池储能电站项目投产在即,“上游原料—电池材料—电芯制造—PACK—应用—回收”全产业链条正加速成形。

在可降解材料领域,铺就了“煤—甲醇—BDO”全链条发展之路,年产129.2万吨的BDO(1,4—丁二醇)产能规模领跑行业,推动产品向全自然域生物可降解材料等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延伸。

与此同时,乌海深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和补链延链上持续发力。截至目前,已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54家、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家、自治区单项冠军企业9家;建成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6个;建成2个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35个基础级、9个自治区先进级智能工厂。

经济结构向“新”而行,产业发展逐“绿”而进。“十四五”期间,乌海新能源开发实现跨越式增长。

风电、生物质发电等实现“从无到有”——截至目前,全市新能源装机总量预计达124万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近130%,新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全市总装机规模的23%。

储能建设实现零的突破——建成规模26万千瓦,其中电网侧新型独立储能10万千瓦、新能源配建储能16万千瓦。

改革开放激发新活力

这是乌海深化改革攻坚、扩大高水平开放的五年。

五年来,乌海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拓展发展空间,用改革的深度拓宽发展的广度,以开放的力度提升城市的高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软实力”筑牢“硬支撑”。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广应用“蒙速办・四办”服务模式,政务服务事项承诺时限比法定时限压减86%、要件压减31%,审批效率大幅提升。强化水资源管理与高效利用,实施《乌海市水权交易实施办法》,成功入选全国6个水预算管理试点地区之一。成功获评全国第四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成为自治区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诚信建设水平走在全区前列。

招商引资提质增效,“链式思维”结出“丰硕果”。“十四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由156.94亿元增长至165.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940.7亿元,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显现。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聚焦重点产业链精准招商,共入统招商引资项目342个,累计引进国内到位资金782.9亿元。一批补链延链强链的优质项目落地生根、投产达效,为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支撑。

开放格局不断拓宽,“联动突围”打开“新空间”。“十四五”期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预计累计达到74.43亿元,较“十三五”期末翻番。深化与策克、甘其毛都等口岸合作,和天津港合作设立了天津港物流发展有限公司乌海服务中心,让2—6类危化品运至天津港的仓储费用下降30%,物流通道更加便捷高效。搭建了“乌贸通”外贸一站式服务平台,获评自治区优秀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有效助力外贸企业降本增效。累计引入外资3356万元,2025年末同比增速位列全区第一。

京蒙合作走深走实,“协同力量”赋能“新发展”。深化京蒙合作机制,“乌海·北京信息谷科创中心”挂牌运营,已举办5场京蒙对接活动,意向企业60余家,涵盖新能源、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1家院士联合创新中心落地,内蒙古万晨凯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入驻乌海,标志着“北京研发、乌海转化”区域协作模式实现阶段性突破,科技创新协同效应初步显现。推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全面对接,持续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让京蒙合作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

美丽乌海绘就新画卷

这是乌海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五年。

五年来,乌海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指示要求,精准构建“1+7”和“五区一河”生态综合治理体系,纵深推进美丽乌海建设,以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护航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十四五”期间,全市出台《乌海市矿区环境综合治理条例》《乌海市工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条例》《乌海市环境空气质量限期达标规划》等政策方案和法规90余个,持续聚力攻坚,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今年截至11月18日,全市优良天数比例达82.9%,同比增加4.3个百分点,空气质量六项基本污染物浓度同比全部下降,最大降幅达19.2%,空气质量全面达标。

面对常年干旱少雨、造林成本高、难度大的现实条件,“十四五”期间,全市自发完成人工造林978.6亩、人工种草1700亩,库布其—毛乌素沙漠沙化地综合治理、“三北”工程林草荒一体化保护修复治理项目均提前完成,修复治理面积达3.881万亩。

如今,全市森林覆盖率从建市初期的0.38%提升至3.99%,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27.4%,均超额完成2025年规划目标。风沙危害显著减轻,近五年平均扬沙天数较2016—2020年减少4天,候鸟迁徙驻留已成常态,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在守护好绿水青山本底的同时,各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协同推进、同向发力。

绿色交通领域,建成城区充电站107座、重卡充(换)电站69座,布局“光伏+充电”一体化项目4个,绿色出行更加便捷;生态治理领域,3个“光伏+矿区生态治理”项目建成投用,年减排二氧化碳47万吨,实现了采煤沉陷区“变废为宝”和绿色转型;产业融合领域,国轩30万千瓦绿电项目每年可供应绿电约5亿度,为产业项目实现零碳生产提供有力支撑。

节水与绿色制造领域成果丰硕,建成自治区级节水园区2个、节水标杆企业2户、节水型企业16户;创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2个、自治区级绿色工厂17个、绿色设计产品2项、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户。

幸福乌海增添新成色

这是乌海各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的五年。

五年来,乌海市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民生工作置于突出位置,一系列惠民实事落地见效,如春风化雨,温暖人心。

全域建成高标准农田,14个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均超20万元,“企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多种发展机制紧密联结农区居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享发展收益……乌海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2024年,全市农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154元,较2020年增加6342元,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城乡建设提速升级,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包银高铁乌海段即将开通,新建改造城区市政道路8条,打通断头路10条,改造市政管网506公里,新增公共停车位2551个,完成198个老旧小区、5152套棚户区改造,新建提升口袋公园42个,83个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城市功能品质和宜居水平显著提升。

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民生保障网越织越牢。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7.2%,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6%,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海勃湾区中医医院成功晋级三级甲等,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获批国家级重点专科,获批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城市、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地区。

“十四五”期间,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成为乌海民生幸福的亮眼标杆。构建“1+8+27”工作机制,打造“便民消费、舒适安居、养老服务、健康医疗”等八大圈层,新建更新菜市场、维修点等基本保障类网点5344个,新式书店、健身房等品质提升类网点2501个,创新推出“乐林集市”“睦邻集市”等特色品牌,发布“小修小补”便民地图,让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乌海先后获评第二批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城市,成为自治区首个实现城区生活圈全覆盖的盟市。

……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新篇待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乌海将继续锚定资源型城市转型目标,踔厉奋发,实干攻坚,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乌海的崭新篇章,让这座年轻的城市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