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赵晨汐
近年来,我市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工作积极探索新路径,一改过去“我讲你听”的传统模式,成功打造出一套由群众“点单”、市社科联“派单”、志愿者“接单”的“点单式”宣讲服务机制。这套机制如同为市民精心烹制的一道道“暖心知识餐”,让社科知识真正“活”起来、“热”起来,精准送达群众心间,广受好评。
精准“备菜”,建强群众身边的“专家库”
过去宣讲队伍结构单一、知识覆盖面有限等问题曾制约着普及效果,为解决这一难题,市社科联历时三年,精心组建起一支涵盖党政干部、律师、教师、基层能手等多领域的82人社科普及志愿服务队。队员来自全市50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宣讲“菜单”涵盖宏观政策与微观生活,为开展分众化、互动化宣讲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随需随用的资源库和源头活水。
今年,海勃湾区海北街道点单了新出台的《乌海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的解读培训,市社科联精准派单,由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公职律师马烨“接单”。他通过“以案释法”,将枯燥法条转化为解决物业纠纷的“实用手册”。现场居民围绕“二手房维修基金”等实际问题踊跃提问,气氛热烈。针对居民对财产继承的普遍困惑,律师事务所王凯秀律师应邀开讲,结合真实案例,清晰解答了“儿媳能否继承”“视频遗嘱效力”等焦点问题,令听众豁然开朗。这支多元队伍,如同一个“流动智库”,确保了群众点的每一道“菜”,都有对口的“专家”精心“烹制”。
按需“点单”,把宣讲主动权交给群众
如何精准把握群众想听什么?市社科联大胆打破“配给制”,创新推出“群众点单—社科联派单—志愿者接单”的“三单”服务模式。他们精心准备了涵盖政策理论、法律常识、家庭教育等内容的64道“课程菜单”,群众可通过社区或线上平台自由选择,将宣讲内容的主导权交到了群众手中。
市职业技术学校针对新生特点,主动“点”了一堂反邪教讲座。市社科联精准“派单”给市反邪教协会副理事长刘艳福。讲座中,刘艳福结合青少年身边案例,剖析盲目跟风的心理,再用真实案例揭示邪教危害,为学生们筑牢了思想防线。在滨河社区,市社科联携手市教育教学研究会,将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台搬到了居民家门口。来自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的徐创杰老师和市第六中学的樊世平老师与居民围坐交流,讲解最新政策,解答“平行志愿院校专业组排序技巧”等具体问题。这种“你点题我宣讲,你问我答”的方式,有效激发了群众“愿听、想听”的内在动力。
用心“烹制”,让理论宣讲入脑入心
同样的主题,宣讲方式不同,效果大相径庭。市社科联要求志愿者“接单”后,必须对课程进行“二次加工”,根据听众特点“定制”宣讲方式,追求“沉浸式”体验。
在海勃湾区新华街道康乐社区,面对老民政干部在内的听众,宣讲员杜鹏举在讲解社会救助政策时,不仅介绍现在的“线上申请、精准核查”,还回顾了过去“靠手册记录、靠脚步落实”的工作场景,引发老同志的强烈共鸣。在反诈骗讲座中,市公安局民警郑钟翰针对中老年群体,融入了定制白酒包装骗局等本地真实案例。面向学生群体时,志愿者则多用校园故事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市社科联还会根据现场反馈及时调整,如为耳背老人增加扩音设备、增设互动问答等,确保群众能听懂、有收获。
通过这般精心“烹制”,社科宣讲告别了照本宣科,转变为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贴心交流。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开展“点单式”宣讲72场,服务群众上万人次。“手把手教您反邪教”“幸福乌海‘救’在身边”等成为基层争相预约的“爆款”课程,许多志愿者也成了群众家门口的“熟面孔”。
我市的实践生动证明,只要心中装着群众,脚步迈向基层,社科知识就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服务人民、温暖社会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