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在工坊内捏花馍。
■文明实践推荐官
本报记者 段维娜 文/图
11月21日,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的花馍工坊内,麦香与蒸汽交织升腾。村民刘润花指尖沾着面粉,正跟着“巧妈妈”志愿服务队的张翠英学习捏制“爬娃娃”。“你看这纹路得掐得匀,娃娃才精神。”张翠英说。一旁的史亮云手里,一朵用火龙果汁调色的面花已经成型,翠绿的叶片取自菠菜汁和的面,透着天然生机。这个60平方米的空间,正是王元地村“寻迹非遗·花馍承韵”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的核心阵地。
“以前就是个简单烘焙屋,现在可是咱村的‘文明枢纽’。”王元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副站长任永盼指着墙上的文化展板介绍,通过“花馍工坊焕新”工程,这里增设了展示区与教学区,老辈传下来的龙凤馍模具、年轻人创新的卡通造型分列其间,静态展示与动态教学相映成趣。
“我们村里有会做传统花馍的人,但是没有形成队伍,大家就自己在家捏。”任永盼的话语道出技艺传承曾面临的困境。为破解这一难题,村党支部以“党员推+村民荐”模式,从3支志愿队伍中选拔12人组建“花馍传习队”,采用“集中培训+能手跟班”模式授课。今年已开展6场“巧手塑花馍”活动,覆盖170余人次,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参与活动,爱上这门手艺。
工坊里的热闹不止于技艺传承,墙角的积分公示板前也时常围满村民。刘润花指着自己的名字说:“这月参加3次培训得15分,能换桶洗衣液。”王元地村创新推行的“非遗+积分”机制,将参与培训、担任研学讲解员等行为量化,培训一次得5分、讲解一场得10分,积分可在“文明团结超市”兑换生活用品。
大家边捏花馍边唠着嗑,工坊变成了“文明议事小院”。村民们围坐揉面,指尖捏着面团,话题不知不觉就落到了技艺提升上。王俊梅手里转着刚捏出的小兔子面坯,抬头说道:“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卡通的、网红样式的花馍,咱传习队教的还是老花样,能不能找个专业老师来教教新样式?”旁边的张翠翠立刻点头附和:“对呀,要是能学会做动漫角色、网红蛋糕造型的花馍,说不定年轻人更愿意学,还能为以后打开销路打基础。”任永盼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听完大家的话笑着回应:“这个提议特别好!我们已经联系了专业的花馍老师,争取让她来做专题培训,专门教年轻人喜欢的创新样式,到时候大家都能学。”这种“花馍制作+议事”的模式已解决民生问题15件。任永盼说:“以前开会人难凑,大家有想法也不好意思说,现在捏着花馍聊事儿,放松又自在,意见也能真正落到实处。”
工坊内的研学体验区里,货架上整齐码放着分装好的彩色面团原料、空白的体验流程卡片,墙上贴着手绘的“花馍制作步骤示意图”,几个刚做好的样品花馍,有传统的“福袋”,也有尝试做的“小老虎”造型,被摆在展示柜里。“目前我们正筹备花馍项目的经济转化,研学体验是重点规划的方向之一。”任永盼一边整理桌上的面团模具,一边介绍,团队已经初步拟定了“亲子体验课”“非遗花馍文化课”的框架,还计划邀请周边学校先小规模试体验,“先把流程理顺,等手艺再精进些,就能正式对外开放了。”
夕阳西下,工坊的蒸箱渐次冷却,但传承的热度持续升温。蒸笼里曾升腾的热气,此刻正化作王元地村乡村振兴的新期待,在非遗传承与文明实践的交融中,温暖着每一位村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