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培生态根基 延展绿色版图 ——我市以生态保护提质升级驱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11-24 10:23:05

■“十四五” 乌海答卷

本报记者 鲍维

11月19日,记者从乌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十四五’乌海答卷”系列新闻发布会之二“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专场获悉:“十四五”期间,乌海市锚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指示要求,精准构建“1+7”和“五区一河”生态综合治理体系,纵深推进美丽乌海建设,全域发力荒漠化综合防治,攻坚突破黄河“几字弯”生态任务,创新推动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深度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以生态保护提质升级驱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守护澄澈蓝天、让空气满含清新,是最直接可感的民生福祉。“十四五”以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系统实施“治矿”“治企”“治气”“治水”“治车”“治路”“治场”七大举措,统筹精品城区、绿色园区、生态矿区、美丽农区、优美湖区和黄河干支流治理及黄河流域保护,先后出台《乌海市矿区环境综合治理条例》《乌海市工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条例》《乌海市环境空气质量限期达标规划》等政策方案和法规90余个,持续聚力攻坚,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今年截至11月18日,全市优良天数比例达82.9%,同比增加4.3个百分点,空气质量六项基本污染物浓度同比全部下降,最大降幅达19.2%,空气质量全面达标;黄河乌海段水质连续8年稳定保持Ⅱ类,6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全市无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我市常年干旱少雨,造林成本高、难度大。虽无硬性造林任务,但“十四五”期间,全市自发完成人工造林978.6亩、人工种草1700亩,库布其—毛乌素沙漠沙化地综合治理、“三北”工程林草荒一体化保护修复治理项目均提前完成,修复治理面积达3.881万亩。

根据自治区监测报告,我市荒漠化土地面积从2009年的147.15万亩减少至2019年的120.45万亩,沙化土地面积从53.55万亩减少至34.62万亩,实现面积与程度“双减少”“双减轻”。“三北”六期工程治理沙化土地1.29万亩,全市沙化土地治理率提升至96.2%,基本实现“应治尽治”。

同时,我市坚持“以水定绿、适地适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矿系统治理,结合水资源承载能力科学选择本土植物开展造林绿化;强化区域联防联治,在乌海—阿拉善交界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完成联防联治人工种草3000亩,加强黄河西岸2600亩飞地锁边林抚育管护,形成协同防沙治沙新格局。

科学治理带来显著效益。依托各类林草工程,有效控制风沙危害与水土流失,促进工程区天然植被恢复,优化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突出。防沙治沙还带动以葡萄为特色的林沙产业发展,乌海湖、湿地公园、沙漠公园等主题生态旅游区成为城市新名片。葡萄种植基地与农田防护林结合,实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与农区环境改善的统一,形成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

“十四五”期间,我市以创新发展和绿色转型为核心,推动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绿色动能。

新能源开发实现突破,风电、生物质发电等从无到有,截至“十四五”末,全市新能源装机总量预计达124万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近130%,新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全市总装机规模的23%。

产业链构建持续深化,围绕“制、储、输、加、用”五大环节,系统构建氢能产业链;储能领域实现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建成规模26万千瓦。其中,电网侧新型独立储能10万千瓦、新能源配建储能16万千瓦。中绿电20万千瓦半固态电池独立新型储能项目推进顺利;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已全面进入主体施工阶段,预计2026年9月蓄水、2027年底首台机组并网发电、2028年底全面运行,建成后将成为乌海市乃至蒙西地区重要调峰枢纽。

场景应用不断拓展,聚焦“新能源+绿色交通”“新能源+生态治理”“新能源+产业招引”三大场景,推动绿电“发出来、用起来”。绿色交通方面,建成城区充电站107座、重卡充(换)电站69座,布局4个“光伏+充电”一体化项目;生态治理方面,3个“光伏+矿区生态治理”项目建成,年减排二氧化碳47万吨,助力采煤沉陷区绿色发展;产业融合方面,国轩30万千瓦绿电项目每年可供应绿电约5亿度,为产业项目零碳生产提供支撑。

“十四五”期间,我市不断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动节水工作全域突破、产业协同发展。

工业节水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印发了地级市节水产业规划,市辖三区全部建成县域节水型社会;组织22家企业实施节水技改,累计节水672万立方米;创建自治区级节水标杆企业2家、节水型企业16家、节水型园区2个;创新成立自治区首个节水产业联盟,整合资源搭建“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平台,形成节水产业化发展态势。

农业节水精准推进,建成4.36万亩高标准农田,亩均节水超20%,累计节水突破600万立方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602提升至0.6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深化用水权制度改革,完成91户主体495万立方米农业用水权确权,夯实农业用水刚性约束。

城镇节水降损见效,实施供水管网改造项目26个,改造管网总长318.96公里,管网漏损率由9.07%降至8.28%;创建节水型机关54家(占比95%)、节水型学校8所、节水型医院4所、节水型社区17个,构建城镇节水示范体系。

生态节水与非常规水利用创新,坚持生态“以水定绿”,推行智能化灌溉系统,同比节水40%;将非常规水源纳入统一配置,“十四五”期间利用率超94%,获评全国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试点中期评估优秀城市。

在开源保障方面,我市通过水权交易、金融融合等创新手段破解用水瓶颈,争取跨盟市水权转让指标2541万立方米,保障54个重点项目用水需求;在自治区率先建成地级市水权交易电子平台,累计完成交易81笔,盘活水指标5525万立方米;探索“金融+水权”融合模式,办理“水权贷”4笔共2847万元,“水权交易+水权贷”模式入选水利部用水改革典型案例。

河湖治理与生态修复同步推进,以黄河入蒙首站首责为己任,推进“五水共治”,创新河道管理模式,对全市“1+25”条干支流实行提级提标管理;坚持整沟、整山、整流域治理,实施巴音陶亥滩区生态综合治理、凤凰岭及周边生态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十四五”期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51平方公里,治理效能与生态效益“双提升”;成立黄河流域首家黄河水沙治理与利用创新研究基地,以市场化模式启动乌海湖库区清淤及矿区生态修复一体化2025年试点工程,计划通过人工清淤、人工干预水力冲沙方式清淤1800万立方米、治理矿区1.2平方公里,形成“清淤、扩库、治矿”协同推进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矿”系统治理乌海新模式。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