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乌兰牧骑与人民群众“零距离”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11-24 10:22:33

本报记者 刘洋

11月19日21时,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剧场内掌声经久不息,乌海乌兰牧骑队员主演的歌舞剧《三线印记》圆满落幕。

在近90分钟的演出时间里,泛黄的日记与老照片、多元的艺术呈现和演员的倾情演绎串联起三代建设者的奋斗史诗。台下近百名“小三线”老职工沉浸其中,热泪盈眶。“这部剧就像把我当年的生活重新演了一遍。”观众张桂花动情地说。

这部横跨60年时光的歌舞剧,以我市“六五四”小三线的峥嵘岁月为创作源泉,既细腻还原了建设者们风餐露宿、开荒拓土的奋斗历程,更生动展现了这座城市从戈壁矿区到宜居都市的蝶变轨迹,成为传承“三线精神”的鲜活艺术载体。

这部兼具历史厚度与情感温度的歌舞剧,正是乌海乌兰牧骑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重要回信精神的生动实践。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乌海乌兰牧骑始终坚守初心使命,紧扣时代脉搏,深耕本土文化沃土,推动文艺创新,以精品创作回应人民期待,让红色旗帜在黄河之畔高高飘扬。

文艺创作是乌兰牧骑的立身之本。乌海乌兰牧骑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努力创作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

4月28日晚,大型原创交响音乐史诗《黄河向海》在北京音乐厅首演。该作品以黄河为核心意象,融合多种艺术形式,通过八个乐章,讲述内蒙古故事,抒发乌海情怀,绽放乌海精神。演出结束,观众掌声雷动,久久不愿离去。“音乐是世界的语言,通过这场交响音乐会,不仅被乌海‘圈粉’,也更加坚定了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期待能到乌海亲身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观众刘丽说。

聚焦重大主题与地域精神,新创作品硕果累累。乌海乌兰牧骑深度挖掘我市黄河文化、工业文化、移民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推出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今年以来,创作剧目《黄河向海》《三线印记》,歌曲《把深情的祝福送给你》《奔腾吧内蒙古》《赛汗乌素》《花的海》,舞蹈《春色倩影》《守河》《山恋》。

今年,乌海乌兰牧骑还以“全国巡演+本地展演”为布局,推动文化建设既“走出去”又“沉下来”,实现文化传播与惠民双赢。

今年举行的“乌兰牧骑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活动成为亮点。10月18日至28日,乌海乌兰牧骑先后走进银川、兰州,北京,开展了13场巡演,线上线下累计吸引153万人次关注,让“红色文艺轻骑兵”成为乌海文化对外传播的流动名片。在银川,民族歌舞与玉皇阁古韵味相融,带来跨地域沉浸式体验;在兰州,以黄河为背景,马头琴音与《敕勒歌》旋律交织,促成草原风情与黄河文化的共鸣;在北京,依托长城文化地标,《我们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等节目获得观众热烈好评。

本地展演践行“群众需要在哪里,演出就到哪里”。9月1日至8日,乌海乌兰牧骑走进乌海职业技术学院、海勃湾区滨水社区、海勃湾区幸福社区等地,开展了4场“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惠民演出,传递好党的声音与关怀,为基层群众送去欢乐和文明。

今年,乌海乌兰牧骑已开展文化惠民演出124场,服务群众超11.5万人次,覆盖全市三区街道、镇。

乌兰牧骑精神的传承,既靠作品传递,更靠人才接续。乌海乌兰牧骑通过专业培育与精神传承,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专业人才培育为队伍注入新鲜活力。今年4月,20多位声乐骨干接受了为期9天的专项培训。陕西师范大学郝亮亮教授从发声技巧、情感表达、舞台表演等维度对乌海乌兰牧骑队员们进行悉心指导。这种“请进来”的培育模式,与巡演中的“以演代训”形成互补,构建起常态化人才成长体系。

精神传承让“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底色愈发鲜明。乌海乌兰牧骑还选派优秀队员深入企业、社区、学校,开展声乐、舞蹈等专业辅导105节,直接受益3000余人次。

乌海乌兰牧骑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性地推出了“线上乌兰牧骑”模式。今年以来,乌海乌兰牧骑共发布线上文化惠民演出及作品展播视频247个。其中,文化惠民演出宣传201条、主题展演展播46条,累计点击量达20万余次,让文化服务打破时空限制,惠及更多群众。

“我们将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传递好党的声音和关怀,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乌兰牧骑的旗帜在乌海大地上永远飘扬。”乌海乌兰牧骑团长张凯说。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