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文杰 李刚
“我家就在黄河边,黄河水长又蜿蜒。”歌谣声中,92岁的张素卿老人轻拭着眼角,身旁的女儿陈虹眼里也泛起了泪花。
11月20日晚,由乌海乌兰牧骑创排的歌舞剧《三线印记》,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精彩上演。这个关于奉献、坚守、创新的故事,在现场观众中掀起阵阵波澜。
当晚,陈虹领着全家十四口人走进剧场,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和我们一起来看演出的还有舅舅、舅妈、姨妈、姨父、表弟,他们都是‘小三线’的建设者。1965年10月,父亲和母亲为响应国家号召,从重庆来到乌海。一转眼60年过去了。”陈虹感慨道。
舞台上,情景再现的表演让“小三线”建设的亲历者仿佛回到过去。陈虹的姨父李宝华今年75岁,曾是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的一名车工师傅。“1965年4月,我跟父母从呼和浩特来到乌海,当时一下车就蒙了,到处是戈壁滩,风刮得眼睛都睁不开,与现在的青山绿水相比,真是天翻地覆。”李宝华回忆说。
人群中,陈虹的表弟陈琪拿着一沓泛黄的照片,分享着他和家人在“六五四”地区的生活往事。“我特意带着正在上小学的孩子来看演出,就是想让他们知道,今天的乌海是几代人接续奋斗创造出来的。”陈琪告诉记者。
《三线印记》是以我市“六五四”地区“小三线”建设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家国同心、扎根北疆的故事。主演刘星表示:“时间会冲淡人们对‘六五四’的记忆,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