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牧骑再唱“三线”赞歌 ——《三线印记》的沉浸叙事与审美革新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11-21 10:21:57

□ 苏世奇

11月19日晚,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内灯火璀璨、座无虚席,国内首部聚焦内蒙古“小三线”建设的大型原创歌舞剧《三线印记》在此震撼启幕。

该剧由中共乌海市委员会宣传部主办,乌海乌兰牧骑倾力打造——作为曾多次以文艺形式记录、传播北疆红色故事的“轻骑兵”,此次再以歌舞剧为载体重述三线历史,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兼具历史厚度与艺术感染力的视听盛宴。作品既完成了对“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的当代诠释,更实现了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播,生动彰显了乌兰牧骑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服务人民群众的使命担当。

作为深耕三线建设音乐研究多年的学者,当剧场中黄河涛声与激昂旋律交织回荡,当半个世纪前建设者的奋斗身影通过艺术形式鲜活重现,内心涌动的不仅是艺术欣赏的愉悦,更有对一段壮阔历史的深情回望、对一种不朽精神的深沉敬意。

一、历史锚点:地域文化与红色基因的深度耦合

任何成功的红色文艺作品,都离不开对历史事实的尊重与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三线印记》的创作根基,深植于乌海这片承载着“小三线”建设记忆的沃土,其最大的艺术特色便是实现了地域文化与红色基因的精准契合,让宏大的历史叙事有了坚实的地域依托。

该剧以20世纪60年代“六五四”“小三线”建设为核心历史锚点,完整再现了“开拓期、发展期、转型期”三个关键阶段的奋斗历程。从1965年“密电传召、五湖集结”的壮阔启程,到荒原之上搭建厂房、扎根立家的艰苦创业;从弹道测试中的攻坚克难、牺牲奉献,到“军转民”浪潮中的转型突围、勇于创新,剧中的每一个情节、每一个场景,都源自“六五四”原厂区的真实历史和老工人的亲身回忆。这种对历史细节的忠实还原,让观众得以跨越时空触摸到三线建设者的滚烫初心,感受到那段特殊岁月里家国同构的使命担当。

在历史叙事的基础上,该剧巧妙地将黄河文化与红色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表达体系。黄河作为乌海最鲜明的地域符号,贯穿全剧始终——《我家就在黄河边》的曲目两次呈现,从初来乍到的异乡人对家园的认同,到转型突围时对土地的坚守,歌声中饱含的不仅是建设者的家国情怀,更有黄河文化所孕育的包容与坚韧。而北疆文化的核心理念爱国、忠诚、团结、担当,与“三线精神”的核心内涵高度契合,通过搭建厂房的艰辛劳作、弹道攻坚的协同作战、转型发展的敢闯敢试等场景生动展现,让红色精神有了鲜明的地域特质和文化温度。

更值得称道的是,该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内涵自然融入叙事之中。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带着不同的方言、不同的习俗,汇聚到北疆荒原,为了共同的国家使命拧成一股绳。剧中没有刻意的口号式表达,而是通过协作建厂、互助取暖、共同攻关等生活化场景,展现各民族建设者在奋斗中相知相融、在奉献中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叙事中落地生根,成为该剧的重要精神底色。

二、艺术创新:沉浸叙事与意象表达的双重突破

红色文艺作品的生命力,根植于历史的厚重积淀,更彰显于艺术的创新表达。《三线印记》并未固守传统红色题材的呈现范式,而是在叙事结构、舞台技术与意象建构上实现多维突破,让半个世纪前的三线故事以更具感染力的艺术形态走近当代观众,实现了思想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统一。

(一)沉浸叙事:打破边界的历史对话

从“六五四”原厂区的全景式沉浸演出到专业剧场的艺术转化,《三线印记》最鲜明的创新在于对“沉浸感”的坚守与升级。不同于传统歌舞剧“镜框式”舞台的距离感,该剧通过精巧的舞美设计与空间调度,让观众从“旁观者”变为历史的“亲历者”。剧场中,移动景片与多媒体投影无缝衔接,暴雨倾盆的苍茫、群山剪影的叠嶂、山洞厂房的斑驳、物资运输的浩荡在眼前次第展开,快速切换的场景构建起跨越时空的叙事场域。演员们或在舞台中央倾情演绎,或在观众席前互动呈现,建设者搭建帐篷的艰辛、师徒协作的温情、灾害中守护设备的坚毅等场景近距离铺展,让“艰苦创业”不再是史书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可触摸的泥泞与汗水;让“无私奉献”不再是口号式的精神符号,而是可感知的坚守与牺牲,这种沉浸式体验极大拉近了历史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强化了作品的情感冲击力。

(二)意象建构:以“雨”为脉的精神隐喻

以“雨”作为贯穿全剧的核心意象,是该剧艺术表达的点睛之笔,更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精神隐喻体系。“雨”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环境点缀,而是深度融入叙事节奏、情感起伏与精神升华的核心载体。序章中,雨丝如时光帘幕,轻轻拉开对半个世纪前青春与信仰的追溯;第一幕里,风雨交加的夜晚,见证着建设者在荒原绝境中扎根立家的决心;第二幕中,屋檐轻敲的雨声,伴随着弹道测试的千次攻关与悲壮牺牲;第三幕里,阴雨天的沉郁氛围,精准映射“军转民”转型期的迷茫与忐忑;尾声时,雨停天晴、晨光洒落,象征着“三线精神”在新时代的薪火永续与希望新生。这种将自然意象与历史进程、精神内核深度绑定的表达,让宏大的历史叙事通过细腻的情感载体落地,成功规避了红色题材易出现的口号化、概念化弊端,使整部作品兼具诗意美感与情感张力。

(三)形式融合:多元艺术的共生共荣

在节目编排上,该剧突破单一艺术形式的局限,实现了歌舞、情景表演与多媒体艺术的有机融合,构建起丰富多元的艺术呈现体系。舞蹈《集结》以刚劲有力的肢体语言,还原了建设者响应号召、奔赴北疆的壮阔场景,离别时的不舍与奔赴使命的坚定跃然舞台;多媒体情景舞蹈《弹道测试》通过投影技术与肢体艺术的巧妙结合,将科研攻关的枯燥与艰辛转化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画面;合唱《山记得》《守护》等曲目,以厚重悠扬的旋律与真挚饱满的情感,传递出建设者对信仰的坚守与对事业的执着;情景戏剧《军转民》《故事里的童谣》则以生活化的对话与场景,展现了转型期的迷茫抉择与精神的代代传承。不同艺术形式的互补共生,让该剧既保留了歌舞剧的抒情性与表现力,又兼具话剧的叙事性与代入感,既满足了资深观众的审美期待,也契合了年轻观众的观赏习惯,实现了艺术感染力的最大化。

需客观提及的是,该剧在部分历史场景的细节铺陈上仍有可精进空间——例如,“军转民”转型期建设者的心理挣扎与决策过程,若能增加1至2个更具象的个人化叙事片段(如普通工人面对技术转型的迷茫与自我突破),或可让这一关键阶段的情感张力更饱满;此外,个别多媒体场景与演员肢体表演的衔接节奏偶有稍快,对不熟悉三线历史背景的年轻观众而言,可能短暂影响信息接收效率。但整体而言,这些细节瑕疵并未削弱作品的核心艺术感染力。

三、精神传承:三线内涵的当代诠释与价值升华

文艺作品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精神的传承者。《三线印记》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表达的创新,更在于其对“三线精神”的深刻诠释与当代转化,让这一诞生于特殊年代的精神财富,成为激励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动力。

该剧通过完整的叙事脉络,清晰呈现了“三线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让观众对“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核心内涵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艰苦创业”是“三线精神”的起点,剧中建设者吃黄泥水、住漏雨帐篷,在荒原之上白手起家的场景,生动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奋斗底色;“无私奉献”是“三线精神”的核心,从离别亲人奔赴北疆的义无反顾,到灾害中守护设备与数据的悲壮牺牲,再到扎根边疆奉献终身的坚守,展现了三线人“以厂为家、为国奉献”的家国情怀;“团结协作”是“三线精神”的保障,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不分彼此、协同攻关,师徒之间的技艺传承、同事之间的互助友爱,彰显了集体主义精神的强大力量;“勇于创新”是“三线精神”的延伸,面对“军转民”的时代浪潮,建设者放下熟悉的枪械机床,从零开始研发摩托车减震器,在试产失败的挫折中重拾信心,用精益求精的匠心证明了“三线精神”的时代适应性。

更重要的是,该剧并未将“三线精神”局限于历史回顾,而是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实现了精神的当代升华。尾声中,雨停天晴,晨光漫过纪念馆的旧厂房与老机床,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们唱响《我家就在黄河边》,纯净的歌声与老一辈建设者的奋斗身影交相辉映。这一场景极具象征意义——三线人的热血与理想已化作种子,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破土生长;红色基因已融入黄河畔的土地,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生。正如学者评价的那样,该剧“把握新时代、唱响主旋律、坚持培根铸魂、增强文化自信”,它让“三线精神”从历史深处走来,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北疆的精神动力,为当代青年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

从早年走基层演唱三线建设歌谣,到如今以大型原创歌舞剧全景式再现三线历史,乌兰牧骑始终以艺术为桥,连接着历史与当下。在“小三线”建设迈入一甲子荣光、乌兰牧骑首次全国巡演迎来六十载征程之际,再唱三线赞歌,唱的是一段壮阔的历史,是一种不朽的精神,更是一个民族在奋斗中砥砺前行的初心与使命。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期待更多像《三线印记》这样的红色文艺精品涌现,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奋斗精神代代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

(作者为阜阳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乐评人)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