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幕《艰苦创业》剧照。
本报记者 赵政宇 摄影报道
11月19日,歌舞剧《三线印记》在我市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精彩上演。这场以歌舞为笔、历史为卷的演出用灵动的艺术表达,将观众的思绪拉回乌海市“六五四”“小三线”建设的热血年代,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歌舞剧以乌海市“六五四”“小三线”建设真实历史为核心蓝本,循着三线建设从创业到传承、从坚守到创新的历史脉络,精心构建“序+三幕+尾声”的完整叙事结构。剧情内容层层递进,既还原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建设图景,又以歌舞剧的艺术形态,让红色文化与黄河文化在舞台上实现深度交融,为观众铺展出一幅兼具历史厚重与艺术美感的精神画卷。
该剧聚焦“大时代里的小人物”,以个体命运的细腻刻画折射出宏大的历史背景。剧中“雨”作为贯穿意象,不仅是串联剧情的视觉与听觉线索,更是一条灵动的时光纽带,它陪伴众人在风雨中搭建厂房,见证了建设者初到时雨夜集结的赤诚,也映照“军转民”转型期阴雨笼罩下的忐忑与抉择。剧中,演员们以饱含张力的表演传递角色的喜怒哀乐,时而展现建设者扎根荒原的坚毅,时而流露科研攻关的执着,时而演绎转型突围的果敢;配合或激昂、或深情的音乐旋律,让剧情的每一个转折都极具感染力。
此次《三线印记》歌舞剧的展演,既是对“六五四”“小三线”建设历史的生动还原,也是对“三线精神”的深情礼赞。它以艺术化的表达,让尘封的历史焕发生机,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了三线建设者的家国担当与奋斗底色。作为红色文化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的文艺作品,该剧不仅为观众带来了高品质的艺术享受,更搭建起历史与现实对话的桥梁,让“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得以传承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