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协作 开放向新
本报记者 赵晖
燕山脚下风正劲,黄河之滨势更雄。从首都北京到内蒙古乌海,千里之隔挡不住合作的脚步,地域差异阻不断共赢的征程。
当下,京蒙合作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不断深化。今年以来,乌海紧抓这一历史机遇,与北京市东城区等优质资源区域精准对接,在教育、医疗领域书写惠民答卷,在科创、文旅赛道激活发展动能,在全域协作舞台收获丰硕成果。
一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正让京蒙同频的旋律在乌海大地激昂回响,绘就资源型城市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
京韵润教 启智赋能
“老师,‘拼音连线’游戏太有意思了,我们下节课再进行一次吧!”市第十一中学一年级教室里,学生宁书禹期待的话语,道出了课堂变革的全新魅力。这堂趣味识字课,是该校教师燕茹从北京跟岗学习归来后的教学创新——通过游戏互动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掌握拼音与汉字,往日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主动举手,课堂氛围为之一新。
“去北京跟岗学习后,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把课堂还给孩子。”燕茹分享道,北京学校的课堂注重孩子“生长性”,鼓励表达思考,教师仅作引导。如今,她深度融合教材与课标备课,布置针对性作业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引入“小红花奖评”机制,学生学习热情持续高涨。燕茹的课堂变革,正是京蒙教育合作在乌海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
教育高质量发展,核心在教师,关键在理念。今年以来,我市组织20名校(园)长、骨干教师、教研员赴北京市东城区名校开展为期3个月的跟岗学习,组织50名校(园)长赴北京市海淀区参加“领航校长”培训,选派思政骨干赴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参与“思政一体化”展示,全市教师线上同步观摩,努力让北京优质教育理念在本地土壤生根发芽。
合作深度,源于“走出去”“请进来”“联起来”的双向互动。我市主动加入东城区数智教育联盟,开展了23场“线上联动+线下深研”学术研讨、同步课堂等活动,辐射带动5000余名教师参与;4月,邀请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专家开展“素养导向教学活动”专题培训,230余名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校长、骨干教师从中受益;6月,与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联合举办高中阶段同课异构教学展示与学科讲座活动,100余名教师现场“取经”,语文、思政两个学科的北京名师工作室同步落地;8月,邀请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娜为150余名校长、思政教师授课……一系列举措,让首都优质教科研资源精准对接乌海需求,破解教育发展瓶颈。
为推动首都经验本土化,我市举办了多场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基础教育改革研讨会等活动,探索资源互通、能力提升的“造血式”路径。如今,“阳光教育”“六度学本课堂”等本土教育品牌应运而生,优质资源覆盖面扩大,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增强。京蒙教育合作不仅锻造了过硬教师队伍,更让乌海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为城市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医者同行 健康护航
“以前看病总得往北京跑,现在北京专家直接来到了家门口,真是太方便了。”近日,在市人民医院接受诊疗的薛大爷,一句话说出了不少乌海人的心声。
如今在乌海,像薛大爷这样“少跑腿、看好病”早已不是新鲜事,这是京蒙医疗合作带来的日常改变。
今年以来,我市充分借助北京优质医疗资源,通过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等一系列有力举措,推动本地医疗卫生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市人民医院、市中医蒙医医院等7家医疗机构,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及东城区、海淀区15家北京医疗机构建立了密切协作关系,在医疗技术支持、专家下沉、人才培养、远程诊疗等方面开展全面协作。更具针对性的是,各医院结合自身发展需求精准发力——乌达区人民医院与北京市普仁医院深化神经外科合作,海南区人民医院与北京市第六医院共提骨诊疗科水平,市中医蒙医医院与北京市隆福医院共建老年病科……每一项合作,都精准对接着我市市民的健康需求。
面对本地难以诊治的疑难重症,我市的“跨区域转诊绿色通道”更是成了患者的“救命线”。张女士患支气管广泛性狭窄等病症近6年,今年8月突发雷暴哮喘,经本地会诊转诊服务中心备案赴外地求医未成功。该中心回访后启动多学科会诊,通过绿色通道为其预约了在该领域诊疗水平突出的北京知名医院特需门诊号。一周后,张女士顺利手术。术后一个月复诊时,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徐燕对比术前术后CT报告,表示患者恢复良好并对用药进行了指导。
“让本地能治的病‘看得好’,让本地难治的病‘有路可走’。”徐燕的话道出了我市医疗协作的初心。从北京、上海多地专家定期来乌海坐诊,到“会诊—转诊—复诊”全流程无缝衔接的绿色通道,如今,我市正以更加完善的医疗协作网络,将“看好病、好看病”的民生愿景化为现实,持续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科创破壁 转型提速
近日,“乌海—北京双向飞地”首家落地企业——内蒙古万晨凯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工商注册,标志着“北京研发+乌海转化”协作模式实现阶段性突破,为乌海资源型城市转型构建起可复制的协同发展路径。
这家企业的成功落地,正是得益于乌海与北京中关村信息谷携手打造的“双向飞地”创新机制——让北京的创新活力与乌海的产业基础同频共振。
今年3月,乌海·北京信息谷科创中心在北京中关村雍和航星科技园正式挂牌运营,吸引院士团队等优质资源入驻,标志着“双向飞地”合作模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心依托中关村科技创新资源实现“异地研发、源头引智”,与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为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提供关键智力支撑。
截至目前,该中心已举办5场京蒙对接活动,参与企业40余家,其中多家企业表达初步合作意向,涵盖新能源、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生态环保等领域。“我们并非简单‘牵线搭桥’,而是根据乌海产业链发展需求,精准筛选、匹配优质科技项目和团队资源,高效导入科技力量,全力加快项目落地进程。”乌海—北京双向飞地科创中心总经理于淑婷说。
9月,市科技局进一步发挥“乌海—北京双向飞地”在招才引智、科创赋能传统产业中的核心枢纽作用,牵头主办“京蒙携手 绿动乌海”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技术需求对接会,成功促成12家企业开展合作洽谈,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领域达成深度合作意向。此次对接会不仅为技术协同创新与传统产业转型攻关搭建了桥梁,更为吸引更多创新资源向乌海集聚夯实了基础。相关企业负责人坦言,对接会有效推动了政企间的深度交流,既助力双方找准优势互补的契合点,更拓宽了协作领域,为后续实现共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下,乌海·北京信息谷科创中心正以“双飞地”模式为抓手,联动中关村精准引入前沿技术、筛选优质项目,深度对接乌海产业链短板弱项、破解发展难题,为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文旅相融 双向共赢
近日,中华老字号便宜坊焖炉烤鸭在乌海正式开业,标志着这家有着近600年历史的京味儿名吃首次入驻内蒙古,也成为京蒙经贸文旅合作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引入便宜坊这样的中华老字号,是落实京蒙合作、推动消费帮扶提档升级的具体举措。”市商务局服贸科科长慕德刚表示,这不仅能丰富乌海餐饮市场供给,更能带动本地餐饮产业链提质,助力区域特色餐饮品牌打造。
便宜坊的落地,源于9月19日至21日“京韵匠心·惠享乌海”首届北京老字号走进乌海交流暨金秋促销活动的火热铺垫。活动中,便宜坊烤鸭传承人李洋带来的货品被抢购一空,“真没想到这么受欢迎”兴奋之情的背后,是两地合作模式的全新升级——北京东城区萃华楼、便宜坊烤鸭集团分别与乌海本地餐饮企业签下合作协议,实现了从“短期展销”到“长期扎根”的转变。这种转变并非单向输出,而是双向成就:北京老字号借助乌海平台拓展了在西北区域的品牌影响力,乌海则通过引入优质资源实现了餐饮市场提质扩容,更助推本地餐饮品牌价值攀升。
值得关注的是,在以便宜坊为代表的北京老字号扎根乌海、丰富当地消费市场的同时,乌海的特色文旅资源、优质农特产品与独特文化魅力,也正借着京蒙合作的东风,源源不断地走进北京,在首都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今年以来,乌海围绕“走出去”展示地域特色、深化两地交流,先后在北京举办了多场富有影响力的推介活动。从“葡香乌海 沙漠看海”乌海葡萄特色农产品暨文旅商务推介展示活动,到 “沙漠看海・中国乌海”2025北疆文化神州行文旅(北京)招商推介会,再到充满草原风情的乌兰牧骑专场演出走进北京……一场场精心策划的活动,如同一个个窗口,将乌海的独特魅力全方位呈现在北京市民与企业面前。
推介活动中,烟波浩渺的乌海湖碧波荡漾,尽显“大漠藏海”的神奇景致;独具风情的葡萄酒庄里,一串串晶莹的葡萄挂满枝头,醇厚甘甜的乌海葡萄酒令人回味无穷;兼具自然疗愈与休闲体验的康养项目,传递着乌海宜居宜游的生态优势;而那些承载着地方文化记忆的手工艺品、特色美食,每一件都诉说着乌海的人文故事。
这些特色资源不仅让北京市民近距离领略到乌海的独特魅力,更吸引了众多北京企业的关注目光,不少企业当场表达了在文旅开发、康养产业等领域的合作意向,为两地后续深化产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打牢基础。
京蒙同频,共振未来。
如今,京蒙合作已覆盖教育、医疗、科创、文旅等多个领域,成为乌海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强劲动力。两地优势互补、双向赋能,让合作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未来,乌海将持续深化合作,拓宽合作领域、完善联动机制,让跨区域协同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京蒙携手,未来可期。这幅跨越千里的合作画卷,必将在同心奋进中绽放更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