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乌达区乌兰淖尔镇的吉奥尼酒庄酿酒葡萄蓬勃生长。 (王蒙 摄)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本报记者 王蒙 文/图
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的乌海,凭借其北纬39度的地理优势与黄河水的滋养,将一片片葡萄园铺展于沙海之间。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将葡萄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打造,通过培优基地、延伸链条、强化品牌,走出了一条从“种葡萄”到“做精品”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乌海葡萄”这张紫色名片愈发熠熠生辉。
夯实根基:
小葡萄种出“大格局”
产业振兴,根基在规模与品质。我市深挖北纬39度葡萄种植“黄金地带”的潜力,将葡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重点打造。
自2021年起,我市持续推进设施葡萄种植基地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超亿元。目前,全市葡萄保有面积达1.86万亩,建成标准化设施葡萄种植基地1400亩,较“十三五”时期增长87%。规模化的种植、标准化的管理,为葡萄产业的飞跃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这儿的葡萄,住的是‘智能房’,日照又充足,甜度和风味更是一流。”乌海市葡萄科技小院负责人郭永胜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通过系统学习、科学管理,再加上专家的定期指导,我们的葡萄根本不愁销路,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
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产业振兴给农户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延伸链条:
精深加工“榨”出高效益
有了优质的原料,如何让其价值最大化?乌海的答案是:向精深加工要效益,全力延伸产业链。
在推动葡萄种植提质升级的同时,我市积极引导企业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继葡萄酒之后,葡萄干、NFC葡萄果汁等深加工项目陆续投产,预计年产值近1亿元。与此同时,全市葡萄酒最大年生产能力已达1.43万吨,稳居自治区首位。
从一瓶美酒,到一包果干,再到一瓶纯榨果汁,一条覆盖全门类、提升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业链日趋完善,让每一颗葡萄都“物尽其用”,有效增强了产业韧性与竞争力。
“我们不再是单纯的种植者,还是深加工产品的创造者和体验服务的提供者。”乌海市云飞农业种养科技有限公司行政副总经理魏通介绍,“游客不仅可以来我们的‘云享小镇’体验采摘与露营,还能品尝到我们生产的NFC葡萄果汁——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新鲜风味,同时也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
这种从“论斤卖”到“论瓶卖”“论品牌卖”的转变,正是乌海葡萄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擦亮品牌:
合作推介让“葡香”飘向全国
酒香也怕巷子深。我市深谙此理,一边苦练内功提升品质,一边主动出击开拓市场,全力打响“乌海葡萄”区域公用品牌。通过积极推动京蒙合作,我市成功举办“葡香乌海 沙漠看海”乌海葡萄特色农产品暨文旅商务推介展示会和2025年“京蒙百企情 亮丽内蒙古行”产业对接乌海市站活动,并与北京市东城区相关部门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成功推动我市特色农畜产品进北京,一举拓展了销售渠道。
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品牌推广和匠心耕耘,让“乌海葡萄”获得行业与市场的双重认可。我市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和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评为“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乌海葡萄”品牌价值已接近30亿元,较“十三五”时期显著上升62.62%。
品牌价值的跃升,是产业提质增效最有力的证明,也让这片土地上的“紫色明珠”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产业的蓬勃发展,最终目的是惠及乡村、富裕农户。我市以“葡”为媒,推动一产种植、二产加工、三产旅游商贸深度融合。遍布乡间的特色酒庄,年复一年的葡萄采摘季与文化节,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紫色浪漫”。这条“接二连三”的融合之路,不仅做大了产值,也创造了就业岗位,让农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乡村面貌也因此焕发新颜。
葡韵润乡野,精品立产业。从标准化种植到全产业链开发,从产品输出到品牌塑造,我市正沿着“做好‘土特产’文章”的道路坚定前行,让这片土地上的“紫色明珠”在乡村振兴的广阔田野上,释放出更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