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楚研
“我们今天学习基础针法的钩织,首先用小拇指绕线,食指带线,捏住线头,钩针从线的下方绕上来……”近日,在海勃湾区新华西街道“邻里驿站·巧艺坊”手工工作室,手工艺老师赵艳玲正手把手教授学员们编织技巧。
今年8月,新华西街道“邻里驿站・巧艺坊”手工工作室成立,吸纳辖区手工艺人,开展“培训、制作、销售”闭环式就业服务,为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帮扶。
赵艳玲是新华西街道的居民,多年前因病导致视力残疾。但是,她并没有气馁,开始学习各类手工艺品制作。由于手艺出色,她被新华西街道各个社区邀请开展培训。此次,工作室直接聘请她为手工艺老师。她说:“有这样一个平台真是太好了,以前我得各个社区跑,现在有了专门的场地让我安心教学,能够帮助更多人就业、创业,我很高兴。”
耐心教学、细致讲解,赵艳玲带领的学员学习速度快,有的学员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就成为了编织能手。冯美利是新华西街道的居民,也是一名残疾人。她从今年5月开始跟随赵艳玲学习编织,在今年9月市残联举办的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棒针编织项目中拔得头筹,还获得了代表我市参加自治区级大赛的资格。“因为残疾,我一直很难找到工作,但是家门口的培训让我学会了这项技能,我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改变。”冯美利说。
居民张霞今年10月底来到工作室学习钩针编织,经过半个多月的学习,她现在已经基本掌握编织技巧。“我常年在家照顾卧床老人,工作室成立后跟我联系,想帮助我就业,我便抽空过来学习。现在,我可以一边照顾老人一边工作,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张霞说。
工作室还与多部门合作,为学员们编织的产品提供销售渠道:将企业订单派发给学员完成,帮助他们提高收益。此外,工作室还打造线上销售渠道,帮助居民增收。“我们跟随街道直播平台带货过两次,工作室的网络平台目前也已获得直播资格。”“邻里驿站·巧艺坊”手工工作室法人代表辛华说。
据了解,新华西街道打造的“邻里驿站·巧艺坊”手工工作室自开业以来,吸纳手工艺人26名,组织开展手工技艺培训、作品展活动等20余次,带动残疾人、无业居民等11人就业,接收订单4个,卖出作品2000余件,居民累计增收9万余元。
新华西街道只是我市打造“一刻钟就业服务圈”的缩影。今年,我市科学布局设立55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构建“一刻钟就业服务圈”。服务站依托街道社区、零工市场、商圈等场所设立,拓展政策咨询、岗位推荐、业务办理、失业回访等功能,配备就业服务专员,与网格员建立“1+1”联动机制,让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全流程就业服务。此外,各站点结合辖区特点打造特色品牌,如海勃湾区林荫街道打造的“政企联动+特色载体”模式送岗到身边,凤凰岭街道“巧娘织梦”公司推动“技能+就业”联动模式,万达商圈“即刻职达”招聘品牌实现商业流量反哺就业流量等,均为拓宽就业提供了新思路。截至目前,全市“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已提供政策咨询 8553 人次,成功助力950名求职者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