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学之旅。

乡村新貌。
■走乡村 看振兴
本报记者 刘春霞 文/图
作为黄河流入内蒙古的第一站,海南区拉僧庙镇赛汗乌素村以“天下黄河向东流,唯此一段独西行”的独特景致为人熟知。如今,在这段西流的黄河岸边,整洁的村容、兴旺的产业与淳朴的民风,共同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面。
穿行村中巷道,民居整齐排列,路面干净平整,广场上老人悠然踱步、孩童嬉笑追逐,处处洋溢着安宁与温馨。“以前搞卫生靠临时整治,如今靠的是长效机制。”驻村工作队的刘占林感慨道。村里建立起专业保洁体系,卫生员、清扫车、垃圾清运车分区域作业,确保垃圾不堆积、卫生无死角。在党员志愿者的带动下,村民从“站着看”变成了“动手干”,定期共同打扫整理,实现了环境整治的全员参与、全域覆盖。
村党委副书记张廷介绍:“通过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村里的卫生达标率从75%提高到98%,8套污水处理设备实现了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全覆盖。现在村民年均收入从几千元涨到了三万多元,路子走对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环境变美了,产业也跟着旺起来。“我们村种了1200多亩葡萄,今年产量60万公斤,味道特别好。”在黄河村民小组,种植户贺兰玉热情地对记者说,村里的葡萄不仅线下卖得好,还搭上网络快车,销路大开。这份“甜蜜”产业的背后,是村党委推动的“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与乌海市阳光田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合作,通过流转土地、技术指导、签订订单,带动300余户农户种植葡萄670余公顷。
与此同时,玉米产业也在深加工中焕发活力。“以前玉米熟了愁销路,现在加工厂就在家门口,现收现送,再也不担心卖不出去了!”一位村民说。今年,村党委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起了格瑞普玉米深加工厂。工厂推行订单种植,每小时能加工1.2万根鲜玉米,经真空锁鲜处理,保质期延长到一年,打破了季节限制。在加工厂上班的村民说:“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早上送孩子上学,转身进厂上班,下班还能下地干活,挣钱顾家两不误!”
依托“黄河西行”的独特景观,赛汗乌素村精心打造了国家3A级景区黄河西行客栈。错落有致的西北风格农家小院,与奔腾的黄河、广袤的草地林带相互映衬,构成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村党委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将党建、教育、团建与旅游结合,推出“研学之旅”“红色之旅”等特色路线。2025年上半年,全村累计接待研学学生6000人,黄河西行客栈景区接待游客5.8万人次。村民们也纷纷抓住机遇,开起农家乐、卖起土特产。
赛汗乌素村的振兴,离不开强有力的党组织和高效的治理体系。2024年6月,村党委牵头成立新硕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构建起“党建引领、公益为本、市场运营”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村委会主任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两委”成员和党员骨干组成管理团队。公司围绕“服务三农、惠及民生”的宗旨,聚焦农业社会化服务、环境卫生整治和绿化养护三大板块。2024年服务周边农户120户,完成玉米、葡萄等作物机械化作业6000亩;与拉僧庙镇政府签订20万元绿化养护服务合同;2025年5月与海盛工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预计当年实现纯收益52万元。“公司运营以来,村党组织号召力和凝聚力显著增强,‘党的政策暖人心,集体经济促共富’成为村民共识。”张廷说。
村党委还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黄河文化凝聚人心,引导各族群众共建美好家园。通过举办“北方海南·左邻右舍”文化节、“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文艺汇演等活动,让村民和游客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团结奋进的力量。村党群服务中心的民族团结超市推行积分兑换制度,村民参与政策宣传、互帮互助等志愿服务可以累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邻里拌嘴的少了,相互搭把手的多了,团结和谐的氛围越来越浓。”村民巴音格日勒这样说。
在村里一处黄河石彩绘展厅,藏着村民对母亲河最深的情感。作者鲁婷把对黄河的眷恋,化作石上的斑斓色彩——天然的黄河石经她巧手点染,变成“福河的女儿”“温暖的南风”等一个个灵动作品。她的作品“福河的故事”曾亮相2018年深圳国际文博会,《福河·孕》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让黄河石上的故事走向更大的舞台。
彩绘装饰的窑洞、硕果累累的葡萄园、欢声笑语的农家乐,共同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这个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正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魅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迈进,就像那西行的黄河水,坚定而执着地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