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进行时
本报讯 (记者 刘春霞)今年以来,我市立足资源型城市转型实际,聚焦企业发展痛点、堵点、难点,以政策为引领、以服务为抓手,扎实开展全方位助企行动,通过政策赋能、精准服务、金融纾困、产业升级等举措,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截至目前,全市经营主体总量突破6.5万户,企业活跃度稳居全区前列。
我市锚定企业发展需求,密集出台多项硬核政策,构建起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制定《2025年乌海市助企行动方案》《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推出48条针对性举措,涵盖要素保障、金融支持、税费减免、创新激励等多个领域。在创新激励方面,出台《乌海市可降解材料产业发明专利奖励办法》,并对通过两化融合贯标、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贯标的企业给予最高20万元奖励,引导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在税费减负方面,通过产业园区扶持奖励等政策,帮助煤炭贸易等企业大幅降低经营成本,部分企业累计减税超260万元,政策红利直达快享。
全市创新建立“一家企业一个服务管家”机制,为242家重点企业配备专属服务管家,提供政策解读、诉求收集、手续代办、资源对接等“一对一”定制化服务。服务管家每月定期走访企业,建立问题诉求台账,实施闭环式办理机制,对企业诉求5个工作日内反馈办理情况,实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截至目前,服务管家已累计提供各类服务320余次,办结企业诉求59件,剩余诉求均已制定推进措施。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738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免证办”,政务诚信评估居全区首位,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针对企业融资难题,我市创新推出多项特色金融产品,构建多元化融资服务体系。“助保贷”产品通过备案推荐制、“政银担”合作模式等创新机制,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授信担保金额超3.2亿元,在保余额1.17亿元,贷款利率最高不超同期LPR+150基点,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内蒙古首例“电能通”电费专项贷款成功落地,为企业释放大额流动资金,仅首笔就为两家企业解决1.4亿元电费支付压力,另有11家重点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此外,“水权贷”质押贷款业务顺利推出,首笔500万元贷款成功落地;梳理融资需求项目,组织11场政金企对接会,积极协调各金融机构为我市重点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依托焦煤、石墨等资源优势,我市将固态电池产业链作为转型重点,全力推进20万千瓦/80万千瓦时固态电池储能电站建设,目前已完成93个储能电池仓安装,预计12月中旬实现满充满放,为产业链补上关键一环。积极开展“敲门招商”,赴长三角等地举办高价值产业项目对接活动。同时,强化法治护航,开展“律师助企护航行动”,为企业提供专业法律服务。
如今的乌海,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企业发展信心显著增强。今后,我市将持续深化助企行动,聚焦政策落地见效、服务提质增效、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完善“全方位、全周期、全覆盖”的助企服务体系,让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充分迸发,为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