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五出发 情暖桑榆”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11-18 09:34:03

医护人员为老人讲解护理知识。

■文明实践推荐官

本报记者 段维娜 文/图

“没事儿就按按涌泉穴,能辅助降血压,记得每天坚持几分钟。”11月15日,在海南区拉僧庙镇赛汗乌素村居民刘二文家里,医务人员一边给老人记录血压数据,一边手把手教着护理知识;一旁的党员干部则拿着医保政策宣传单,用“拉家常”的方式,帮老人梳理住院报销的每一步流程。这温馨的一幕,正是该村“逢五出发 情暖桑榆”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的日常写照。

赛汗乌素村地处黄河沿岸,老年人口占比高,独居、空巢老人面临的“家门口难题”曾一度凸显。行动不便的老人购药就医得搭邻居便车往返村卫生室;部分老人看不懂医保报销条文,连医保卡基本操作都犯难;子女外出务工后,生活照料与情感关怀的缺口更是让老人们心里“空落落”。

为破解这些痛点,2024年1月起,赛汗乌素村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推出“逢五出发 情暖桑榆”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通过健康与政策双服务入户行动,固定每月5日、15日、25日,由“医务人员+党员干部”组成的服务专班准时出发,把健康守护与政策宣讲“打包”送到农区居民家中,用常态化服务架起民生“连心桥”。

“服务要落地,人员和机制得先跟上。”赛汗乌素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人员慕妤介绍,项目从一开始就注重筑牢组织基础,按村小组划分责任网格,组建“1名医务人员+2名党员干部”的专属服务专班,明确“村村有人包、户户有人联”,形成“健康问诊—政策解读—需求收集”的全流程服务链。为确保服务“不打烊”,赛汗乌素村里把每月三个“逢五”日定为固定服务日,无论刮风下雨,医务人员总会背着血压计、血糖仪上门,党员干部也会带着政策资料准时到场,从不间断。

在服务细节上,项目更是精准对接老人需求。健康服务不止于量血压、测血糖等基础项目,还会根据老人身体状况提供个性化饮食指导,对行动不便者提供送药上门、协助预约就医等服务;政策宣讲则摒弃“照本宣科”,把医保报销、社保认证等内容编成“顺口溜”,还帮老人把咨询电话存进手机通讯录,方便随时求助。视力二级残疾的村民谢万雄说:“之前不知道残疾人补贴咋申请,工作人员上门拿着政策单一条一条念,还帮我填了表,现在每月补贴按时到账,心里特别踏实。”

为避免服务“走过场”,村里还建立了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服务前通过“电话通知+入户走访”,确保每位老人知晓时间;服务中用“民情台账”详细记录老人的健康数据、政策疑问和生活需求;服务后当天开碰头会梳理问题,次日就对接解决。针对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村里实行“红黄绿”三色标注,重点对象每周必访,普通群众定期随访,让服务既“全覆盖”又“不遗漏”。

如今,项目已持续开展两年时间,成效显著。健康守护实现慢病有人管,全村294名慢病患者实现每月监测、季度建档,彻底改变小病靠扛、大病靠拖的现象,越来越多老人主动参与健康服务;政策落地实现“零距离”,通俗化宣讲覆盖978名常住村民,医保报销知晓率大幅提升,多数老人已能熟练使用医保卡,政策红利真正“直达末梢”;干群关系更成了“亲人式”,党员干部每月入户服务超60小时,每季度平均解决代购药品、社保认证等微心愿326件,“需求收集—问题解决—效果反馈”的治理闭环让农区居民诉求有回应、有着落。

“以前办事得跑好几趟,现在干部和医生上门来,健康、政策都照顾到了,比亲人还贴心。”说起项目带来的变化,刘二文老人笑得合不拢嘴。在赛汗乌素村,每月三个“逢五”日的服务脚步,正带着温度走进千家万户,为乡村振兴筑牢民生根基,也让桑榆之年的老人们日子过得更舒心、更有盼头。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