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故事
王国梁
20世纪80年代,正是我的童年时期。那时候的教室里没有暖气、空调,甚至连炉火都没有,到了冬天上学成了苦差事。不过,我们总会想办法制造温暖,来对抗严寒,同时也制造快乐。
上课的时候,我们个个冻得鼻头发红,脸色发青,一说话白色的哈气一团一团的。有的孩子,鼻涕淌出来一大截。老师见状,招呼我们说:“咱们站起来,一边跺脚一边读书,好不好?”我们齐声叫好,开始撒了欢地跺脚。一边跺脚,一边背课文。脚跺得有节奏感,读课文也有了节奏感,教室里一片欢乐。
最开心的当然是下课的时候。课间15分钟,对我们来说真的是黄金15分钟。铃声一响,全班学生一起冲出教室,用各种各样的游戏来制造温暖。女生们玩跳房子、丢沙包、踢毽子,男生们玩滚铁环、撞拐。大家总能在一秒之内进入游戏状态,完全投入其中。不大的操场,瞬间就沸腾了。游戏是儿童期最纯净也最具灵性的活动,是表达快乐的方式,也是形成良好品格的方式。大家笑着、闹着、追着、跑着,很快额头上的细汗就出来了。我们在游戏中挑战自己,与同伴合作,更是为了制造温暖和快乐。再寒冷的日子,都因为动起来而变得温暖了。到了上课时间,我们都玩热了。趁着余温未散,正好上课。
那个年代的孩子们,就像野生的植物一样,自由快乐,无拘无束。冬天最有趣的游戏是“挤暖”,我们方言叫“挤油儿”。孩子们靠墙根一字排开,听得一声令下,挤油儿喽!大家便开始一起使劲,朝着一个方向挤。后面的同学挤前面的同学,彼此挤在一起又暖和又欢乐。大家一边挤,一边喊,场面非常热闹。有调皮的孩子,故意用力拱前面的同伴,想要制造点小乐趣。挤着挤着,一个孩子像离开弦的箭一样被弹了出去,离开了队伍。大家一阵哄闹,被挤出去的孩子红着脸笑着,重新跑到队尾,接着挤。大家挤着闹着,一会儿工夫就会觉得周身温暖。那样的时光,想起来都暖意洋洋的。
孩子们也有安静的时候。有时候,有暖暖的大太阳晒着,晒得人酥酥暖暖的。我们不会辜负这样的日子,大家找个阳光正好的地方,围坐在一起晒暖。“晒暖”一般是乡村老人们最擅长的,他们在阳光晴好的冬日,围在一起晒暖,一边晒,一边语调缓慢地聊着悠悠岁月里的那些往事。孩子们最喜欢模仿,我们也学着老人的样子,闭起眼睛,仰起头,充分享受冬日阳光的爱抚。不过那样的安静时光太短暂,只片刻,孩子们便起身,生龙活虎地动起来。
那些年的温暖制造,是孩子们在广阔天地间的天性释放。寒冷的冬天,我们想尽办法取暖,对抗严寒,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得到了锻造。冬天虽冷,却可以滋养孩子们的灵性。那些年的冬天很冷,但日子是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