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笔画 《富贵有余》

重彩 《荷花》

在绘画中找寻生活的乐趣。
■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乌海文化人 190
本报记者 赵荣 文/图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乌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沉淀且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舞蹈家,有摄影家,有曲艺家,有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是专业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引领者。
见贤思齐,为了向榜样学习,《乌海日报》推出“乌海文化人”系列访谈,以专访的形式走进文化人物的华彩人生,去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出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前不久,在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公布的第五届“九九重阳・松鹤丹青”内蒙古中国画展中,我市有6人作品入展。其中,王桂芳的《秋瑾》格外引人注目。画作以蜀葵为主题,笔触细腻、情感饱满,蕴藏着作者对绘画的执着和对创作的深度思考。今天,让我们走近王桂芳,品读她与画笔相伴的故事。
原创首秀 倾注心力的蜕变
谈及《秋瑾》的创作,王桂芳赧然一笑:“以前我大多是模仿、借鉴优秀作品,这次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创。创作期间有过困难和纠结,也有完成作品的喜悦,最终能入展更让我欣慰,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在决定以蜀葵为主题创作《秋瑾》时,王桂芳心中满是对这抹热烈色彩的向往,却也深知要画好绝非易事。这时,郭海荣成了她的引路人,从起稿时如何勾勒蜀葵舒展的枝干,到线条该如何粗细交错才能体现花瓣的层次,再到整体布局怎样平衡疏密、色彩如何调配才能还原蜀葵的明艳与温润,郭海荣耐心地给出了诸多专业建议,让王桂芳在创作初期便有了清晰的方向。
“郭老师是北京和乌海两地跑,哪儿有需要她就在哪儿。”王桂芳介绍,郭海荣在乌海时,她就把画稿专程送到郭海荣家里请她“挑毛病”。每次郭海荣指出不足,比如某片花瓣的弧度不够自然,或是某处色彩过渡略显生硬,王桂芳都会认真记下,回到家后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后来,郭海荣回到北京,两人之间的距离虽远了,但艺术上的交流却从未中断。王桂芳会把最新的画稿拍成照片,或是通过视频通话,将画作细致地展示给郭海荣。屏幕那头,郭海荣依旧细致入微,哪怕是画面角落一处不易察觉的细节问题,也会及时指出;屏幕这头,王桂芳一边听一边点头,偶尔提出自己的困惑,两人隔着屏幕探讨创作,距离仿佛也被艺术的热情所消融。
随着画作截稿日期临近,王桂芳心里的紧迫感也愈发强烈。为了能让《秋瑾》达到最佳效果,她索性带着画稿和工具,专程赶到北京,住进了郭海荣的画室。此后的日子里,她几乎每天一早就坐在画前,一笔一画地雕琢着笔下的蜀葵,直到夜幕降临,画室里的灯光还为她亮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的修改与打磨,王桂芳的《秋瑾》终于完成。当得知作品成功入展的消息时,她看着画中盛放的蜀葵和蜀葵下悠然啄米的小鸡,眼眶微湿。那些奔波送稿、深夜创作、隔空探讨的日子,都在这一刻有了最好的回报,而这抹明艳的蜀葵,也终于在画纸上绽放出了属于它的独特芳华。
绘画启蒙 描摹青春的样子
王桂芳与绘画的缘分,是从小学课堂那支粉笔开始的。
三年级的美术课上,老师握着绿色粉笔,在黑板上轻轻一转,一节节挺拔的竹节便冒了出来,再添上几片斜斜的竹叶,一丛透着劲儿的竹子就立在了黑板上。王桂芳盯着那幅画,手里的钢笔忍不住在图画本上跟着画。她学着老师的笔触,先勾勒出竹节的弧度,再细细描绘出竹叶的脉络,连竹子的疏密错落都如出一辙。老师接过一看,夸赞道:“你这竹子画得有模有样,线条干净,透着股灵气。”老师的夸赞像一颗小石子,在她心里激起层层涟漪,从此画画在王桂芳心中扎下了根。
自那以后,王桂芳成了“小画家”,走到哪儿画到哪儿。回到家,院子里的西红柿成了她的模特,青的、红的挂在枝头,她蹲在菜畦边,用铅笔细细描绘果实的圆润,连果皮上的细小绒毛都不放过;秋天时,她便画灶台边堆放的土豆,粗糙的表皮和不规则的形状都跃然纸上;放学路上,路边花丛里的喇叭花、格桑花更是让她挪不动脚,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快速勾勒出花朵绽放的姿态……
上了初中,王桂芳报名参加了市文化馆的绘画培训班,绘画技法也愈发精进。一次,学校的美术课上,老师教人物石膏像的画法。王桂芳拿起画笔,先仔细观察其面部轮廓,再细细描绘。画完后,老师惊叹道:“你简直画活了,眉眼有神,连头发的质感都表现得这么好。”
初中毕业后,王桂芳在市第一中学美术班学习,遇到了影响她很深的哈达老师。哈达老师擅长国画,讲课耐心细致。一次课上,哈达老师教大家画仕女图,王桂芳听得格外认真。她先在画纸上轻轻勾勒出仕女的轮廓,再细致描绘仕女的发髻,插上精美的发簪,脸上的眉眼画得温婉柔和,衣袂的褶皱用流畅的线条表现出来,还特意用淡彩晕染出衣裙的层次感。作品再一次得到老师的夸赞,让王桂芳心里甜滋滋的。
一次,王桂芳收到姐姐朋友送她的一本德国月历。当翻开后,喜欢绘画的她眼睛都看直了:每一页都印着一幅精美的画,伦勃朗的《夜巡》充满神秘感,莫奈的《睡莲》色彩柔和,梵高的《向日葵》则像一团燃烧的火焰。那艳丽的色彩对比鲜明,让画面充满了生命力。她把月历挂在书桌前,每天一睁眼就能看到,睡前还会凑到跟前,细细观察。“我当时摸着月历上的油画,满心向往。想着自己能够画出这样的画该多好,没想到现在在郭海荣老师的课堂上实现了儿时的梦想。”王桂芳说,回忆起那些年画画的时光,是她年少时最珍贵的记忆,每一个片段都满是热爱的种子,期待的是有一天生根发芽。
重拾画笔 勾勒心中所爱
“当时自己的水平还行,要是继续学下去,考个美院应该没问题。”王桂芳惋惜地说,“是眼界限制了发展。那时以为,要有份稳定的工作才行。在继续求学和工作之间,我选择了后者,也暂时搁置了自己的绘画梦想。”
工作后的王桂芳,循着大多数女性的轨迹——结婚生子,日子被家庭琐碎和繁忙的工作占据。可谁也不知道,这个看似被柴米油盐填满生活的女人,心里藏着一片笔墨丹青的天地。即便再忙,王桂芳总会挤出一点绘画的专属时间。路过文具店时,她会忍不住进去挑几支新毛笔;到书店后,她总喜欢在艺术图书区徘徊,选一本心仪的画册填补内心的空虚;在家时,也会偶尔执笔,画自己喜欢的花草树木。日子就这样一晃,她到了快退休的年纪。
有一年,单位举办系统内书画比赛,身边的同事让她试试。王桂芳犹豫了很久,最终拿起画笔。她选公鸡为题材,有空闲时间就去观察公鸡的姿态,回到家便对着画纸一遍遍修改。颜料晕染开来,一只昂首挺胸的公鸡跃然纸上,既有精气神,又藏着几分生活的暖意。
比赛结果公布那天,王桂芳没想到自己竟得了二等奖。站在领奖台上,捧着证书,她忽然眼眶一热。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却是对她多年来坚守热爱的最好回馈。台下同事们的掌声里,她仿佛看到了那个在烟火气中始终没有放弃画笔的自己。
2018年退休时,王桂芳收拾好办公桌,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满心期待,终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好好画画了。刚退休的那段日子,她每天泡在画室里,从清晨到日暮,画笔从未离手。可画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的技艺遇到了瓶颈,很多地方总觉得力不从心。
一次书画展后,她找到降玉麟、白占荣、王章一等几位我市的书画名家,多次带着自己的作品请教,几位老师格外耐心,不仅指出了她画作中的不足,还分享了很多绘画技巧和心得。
“真正系统学画,是从2021年跟随郭海荣老师开始的。”王桂芳回忆,一次画展上看到郭海荣老师画的一幅鸡冠花,那幅画色彩浓烈却不俗艳,鸡冠花的形态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画中绽放开来。阳光透过画展的玻璃窗洒在画纸上,花瓣上的露珠仿佛都在闪烁,那种震撼人心的美,让人挪不开脚步。她站在画前,看了很久很久,心里涌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她想更深入地学习这种技法,想画出这样有生命力的作品。
从此,她不再是孤军奋战,有了名师的引路,她的绘画之路走得更好。有人问她,退休了不好好享福,何必这么辛苦学画?王桂芳总是笑着回答:“能画画就是我最大的福气啊。”在笔墨丹青的世界里,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快乐,也活成了自己最想要的样子。那些曾经被生活挤占的时光,如今都化作了画布上的点点星光。
人物小传
王桂芳,乌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乌海市工笔画学会会员。
2011年,作品《春华秋实》获乌海市建设行业“庆七一”绘画三等奖。
2024年,作品《富贵有余》获“花开北疆”海勃湾区第三届诗词书画摄影展北疆文化艺术创作奖。
2025年,作品《秋瑾》入展第五届“九九重阳・松鹤丹青”内蒙古中国画展,作品《芳华》《葡萄采摘者》《矿工》入展2025年全国美术名家走进乌海写生交流活动成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