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内蒙古·发展有底气 | “新”潮澎湃 科技“突围”硬核作答

A+ A-
编辑:郝彬 2025-11-16 16:05:03

编者按:从巍峨山脉到广袤草原,从葱郁森林到沃野良田,从清澈湖泊到连绵沙海,辽阔而充满活力的内蒙古大地,正以昂扬的姿态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为全面、系统、深入地展现内蒙古自治区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凝聚全区各族人民的发展共识与进取精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内蒙古频道现推出大型系列主题报道《奋进内蒙古 发展有底气》,向全国乃至全球展示内蒙古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中闯新路、挑大梁、当先锋的干事创业精神,彰显内蒙古锚定“十五五”、奋进谱新篇的强大底气与坚定信心。

央广网呼和浩特11月16日消息 “呼和浩特市舍得下血本,2024年财政科技支出较2021年增长2.24倍,真金白银的投入为科技攻关注入强劲底气。”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局规划与平台建设科科长云利俊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介绍,“十四五”以来,当地以科技“突围”工程为核心抓手,在乳业、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重点领域靶向发力,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相继实现突破,重大创新成果加速落地。

据《人民日报》10月26日报道,我国奶牛年均单产已从2000年的2.6吨跃升至2024年的9.9吨,规模牧场单产普遍超11吨,位居世界前列。以伊利集团为代表的乳企,锚定品质提升目标,持续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内蒙古特色产业升级的生动缩影。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研究人员进行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央广网发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供图)

创新实力的跃升有数据为证:在前不久发布的《2025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内蒙古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再次提升4位、挺进全国中游。

从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的煤制烯烃项目崛起,核心设备装置全部实现国产化,为“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进阶注入内蒙古动能;到科技创新赋能稀土产业突破“资源依赖”,稀土新材料产值稳居全国前列,推动内蒙古从“世界级储量”加速迈向“世界级产业”……一项项硬核突破,正书写着内蒙古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

对此,11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副厅长郝喜红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以来,内蒙古以“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基础实力大幅提高,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内蒙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探索出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记者梳理相关资料发现,“十四五”期间,内蒙古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从“跟跑追赶”向“并跑领跑”加速迈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包钢股份钢管公司生产线(央广网发 白立新 摄)

资金突围:真金白银筑牢创新根基

“拿到400万元专项资金时,我们就知道,12英寸集成电路衬底研发的‘卡脖子’难题,有了攻克的底气。”内蒙古中环领先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科技项目经理周利清的感慨,道出了政策“真金白银”对企业创新的有力托举。据了解,自治区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已连续3年保持20%刚性增长,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249.6亿元,排名升至全国第21位(与黑龙江省并列),较“十四五”初期(2021年190.1亿元)增长三分之一。

走进内蒙古包头磁馨电子有限公司的百级无尘车间,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技术人员紧盯显示屏上的实时数据,全球首条滚珠式防抖微电机自动化多轨道智能生产线正平稳运行。“这类滚珠式防抖微电机,凭借0.001毫米的超高防抖精度,单价虽为普通微型电机的10倍,却成了苹果、华为等知名手机品牌的‘抢手货’,订单已排至2025年底。”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项技术突破让内蒙古在高端电子元器件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飞尚铜业车间,新投产的二次尾渣渣浆分离机运转正酣。“这项与中南大学合作的专利技术,让铅锌综合回收率提升至70%,年增收超6000万元。”公司技术中心主任奚志东算了一笔账,“以前每吨尾渣处理要花200元,现在每吨反而能创收160元,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正在P3实验室进行兽用疫苗的研发(央广网发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供图)

主体突围:梯次培育壮大创新军团

在内蒙古科技大学稀土产业学院实验室,鹿城实验室科研团队正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破解氢能储运领域的关键难题。“氢在钢铁中扩散速度极快,聚集后会大幅降低钢材塑性、增加脆性,极易引发断裂。”团队负责人介绍,实验室近期揭榜的“基于AI氢能储运装备用抗氢脆稀土微合金化新材料开发与示范应用”项目,通过AI模拟稀土元素与氢原子的相互作用,为提升抗氢脆钢性能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目前已进入中试阶段。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深化科技型企业“双倍增双提升”行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标杆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更加完善,2024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2家、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较“十三五”末翻了近三番,自治区上市后备企业库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达到62.75%,成功上市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达到60%。持续加大企业创新引导支持力度,“十四五”以来累计落实惠企资金15.71亿元,组织3600多名企业科技特派员为1.2万多家企业提供精准创新服务,全区75%以上的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创新平台由企业牵头承担。

蒙草种质资源与检化验中心科研工作场景(央广网发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供图)

这五年,内蒙古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从战略全局出发,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协同推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一流创新环境,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组建自治区科技咨询委员会,21位院士专家担任咨询委员,为内蒙古提供战略咨询并参与科研创新。依托重大平台、项目,推动近150位院士、1200多位专家参与关键技术攻关。全区设院士工作站65家,柔性引进院士69位、专家团队近千名。科技领域80人次入选国家人才计划,“英才兴蒙”工程认定高层次人才7564名。截至目前,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346.5万人,人才结构持续优化。

2025年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中,15.2%的一等奖和20%的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由承担科技“突围”工程任务的科研团队获得,覆盖了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全部奖项。

张和平教授在乳酸菌种质资源库中查看菌株保藏情况(央广网发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供图)

机制突围:政策平台构建创新生态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抓科技、谋创新,形成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高位统筹推进、科技落实、多方联动的科技创新工作格局。

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见》,支持全面创新的各项基础制度不断完善,构建起“1+7+N”政策体系。大力推广“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科技计划体系改革深入推进,以揭榜挂帅、赛马制为代表的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不断优化,创新资源统筹能力进一步增强。

同步,全力创建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鄂尔多斯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相继获批建设,两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成功,国家级创新平台扩容至9家。自治区级创新平台体系全面优化,25类创新平台优化整合为12类。

转化突围:产学研用打通落地通道

“‘十四五’期间,我们全力打造‘蒙科聚’科创‘一张网’,构建起覆盖区内外16家分中心、34个协同机构的‘一总多分飞地协同’服务网络,精准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壁垒、资源分散、效率偏低等痛点。”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副厅长郝喜红向央广网记者介绍。

“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央广网记者 刘欣荣 摄)

平台赋能下,科研成果加速落地生根。“签下这笔1000万元的合同,我们的技术终于真正走向市场!”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张永锋难掩喜悦,其团队研发的“煤基固废低碳利用与高值材料制备技术”,能将煤基固体废料转化为高价值材料,不仅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更成为该校历史上首个千万元级成果转化项目。

近两年来,内蒙古工业大学已成功促成208项技术成果通过转让、许可等方式落地转化,转化金额累计达3500余万元,涵盖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多个重点领域。

和林格尔人才创新谷(央广网发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供图)

“我们就是要通过改革,让‘躺’在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变成推动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的‘真金白银’。”内蒙古工业大学成果转化与产业处处长佐同林表示,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作价入股模式改革,不断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持续优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让更多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数据见证转化活力的持续迸发:2024年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80亿元,达82.45亿元,较2021年增长81.45%;2025年1—9月再攀新高,增至86.52亿元,同比增长94.63%,科技创新正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全域突围:“7+1”点位带动产业跃升

突围!突围!突围!“十四五”期间,内蒙古以科技“突围”工程为抓手,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聚焦重点产业集群需求,统筹布局科技计划项目,坚持“结果导向”,集中力量攻坚稀土、储能、氢能、特色乳业、“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技术及大科学装置等“7+1”关键点位。如今,“点上突破”已带动“面上提升”:储能、氢能领域部分材料与技术完成迭代升级,“风光火储氢多能互补”能源格局基本成型;稀土领域建成全国乃至全球配套最齐全、产业链最长的产业体系;乳业领域多项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产业发展质量与水平稳居全国前列。

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莹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内蒙古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本质上是一场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刻实践——既立足资源禀赋做强特色产业,又紧盯前沿赛道培育新兴动能,更通过制度创新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这些成果不仅让内蒙古的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更证明了只要找准方向、集中发力,欠发达地区也可以凭借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

时代浪潮激荡,创新引擎驱动前行,内蒙古即将驶过不平凡的五年。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副厅长郝喜红表示,将统筹抓好科技“突围”工程与“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的有机衔接,充分调动各部门、各盟市、各类创新主体向“突围”工程集聚力量,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方面同向发力,以“点位突破、领域突围”带动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提升,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样板”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点击此处查看详细信息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