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内蒙古·发展有底气|“乌金之海”华丽转身

A+ A-
编辑:郝彬 2025-11-15 17:58:03

编者按:从巍峨山脉到广袤草原,从葱郁森林到沃野良田,从清澈湖泊到连绵沙海,辽阔而充满活力的内蒙古大地,正以昂扬的姿态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为全面、系统、深入地展现内蒙古自治区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凝聚全区各族人民的发展共识与进取精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内蒙古频道现推出大型系列主题报道《奋进内蒙古 发展有底气》,向全国乃至全球展示内蒙古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中闯新路、挑大梁、当先锋的干事创业精神,彰显内蒙古锚定“十五五”、奋进谱新篇的强大底气与坚定信心。

央广网乌海11月15日消息 从曾经的提篮叫卖到今天的产业链延伸;从“沙漠煤都”到“沙海奇城”,曾经“一煤独大”的乌海,凭借其产业转型升级的魄力与韧性,屡屡“破圈”,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实现了华丽转身。

这场转身,是对产业结构的深刻重塑。乌海不再单纯依赖“挖煤卖煤”,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产业链的延伸与价值链的提升。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推动煤化工向高端化、精细化迈进;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可降解塑料、光伏组件等“绿色产业”方兴未艾;依托独特的沙漠、湖泊、湿地资源,全域旅游、特色农业蓬勃兴起。2023年,乌海市非煤产业增加值占比已超过六成,这是城市摆脱“资源依赖”最有力的证明。当“煤城”的标签逐渐褪色,一个多元发展、活力迸发的新乌海正崛起在黄河之滨。

这里的“风景”别样“红”

清晨的阳光洒在乌兰布和沙漠边缘,金色的沙丘环抱着碧波万顷的乌海湖,水沙相映,构成一幅震撼心灵的天然画卷。湖面上,几艘快艇划开平静的水面,载着游客的惊呼与欢笑,从清澈的水域穿过两侧高耸的沙山,实现“水陆两栖”的独特穿越。

“一路见过不少湖泊,但沙漠与湖水相连的景象还是头一回见。”来自贵阳的游客冯莹激动地说。



游艇从清澈的水域穿过两侧高耸的沙山(央广网记者 刘一晨 摄)

这两年,依托沙海奇城,乌海开发出不少沙海绿水“周边”:沙漠特色音乐会、民歌大会、“航空嘉年华”“城市美好生活节”“马帮大会”等活动将“奇城”的氛围拉至满格。充满文艺味、田园味、科技味、民俗味的体验让越来越多的人心驰神往,曾经的过境地正在转变为更多人的目的地。

据统计,2025年1月至10月,乌海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731.99万人次,同比增长9.05%;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83.95亿元,同比增长11.32%。旅游模式也从“一日游”向“多日游”转变,向“深度游”升级。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停下来、住下来,深度体验“来沙漠看海”的独特魅力。

旅游的热度直接转化为了消费的温度与发展的速度,成为乌海经济转型中一抹亮眼的暖色。这抹“红”,是市场人气的红火,是发展信心的提振,更是乌海从“乌金”独奏走向“多彩”交响的生动见证。当人们因一片湖、一片沙而记住一座城,乌海便在新的发展轨道上,找到了超越资源的持久魅力。



美丽的乌海湖(央广网发 高博 摄)

这样红火的场景在乌海湖上延续着,只不过另有主角——候鸟。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向好,来乌海湖越冬的候鸟数量和种类均逐年增加。记载中“为不断连续之沙漠,马行甚苦……沙风又作,目不能张,但见黄沙不见人”在今天变成了候鸟们愿意栖息落脚的美好家园。据了解,2025年来乌海湖越冬的候鸟统计数量超过16万只。



在水边嬉戏的候鸟(央广网发 高博 摄)

这别样“红火”的风景,并非偶然天成,背后是乌海市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将“家门口”的高山、湖泊、沙漠、湿地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绿水青山筑牢底气,用生态优势赢得未来。

“点紫成金”,一颗小葡萄串起乡村振兴路

如果说“来沙漠看海”是乌海向世界发出的邀请函,那么绵延于黄河沿岸、沙地之间,种植面积达1.85万亩的“乌海葡萄”,则是乌海深植于土壤、奉献于味蕾的深情馈赠。

当走进海南区赛汗乌素村的葡萄种植园,放眼望去,藤蔓叠翠,果实累累,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甜香。种植户王胜云正小心翼翼地托起一串沉甸甸的果实,脸上写满自豪:“你看这‘红地球’,个头均匀,颜色鲜亮,果肉硬脆得能切片。还有那边的‘无核白’,皮薄肉厚,蜜一样甜,在市场上都是抢手货。”

海南区赛汗乌素村作为核心产区,户均年收入达7.5万元以上,半数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元。如今,在海南区赛汗乌素村,葡萄藤上的小果实撑起了村民的幸福生活。



葡萄熟了(央广网发 王悦微 摄)

得益于上好的葡萄品质,100余个葡萄品种,“乌海葡萄”衍生出一个庞大的“美味矩阵”。葡萄酒、NFC葡萄汁、有机葡萄干……共同绘就乌海的“甜蜜事业”。

“乌海葡萄”的价值,早已超越了水果本身,它串起了一条从种植、酿酒到观光、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是内蒙古自治区规模最大的葡萄商品生产基地,成为驱动发展的“紫色引擎”。如今,30多处以葡萄为主的农业休闲观光园和4个沙漠原生态葡萄酒庄,实现年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吸纳就业近万人。

“作为葡萄产业链主企业,我们借助七夕、民歌大会等契机推广新品,活动既聚拢人气,也带动了生意,更有助于打响‘乌海葡萄’品牌。”乌海市云飞农业种养科技有限公司行政副总经理魏通已经深谙产业融合之道。

而乌海市每年精心策划的文旅活动,不仅让本地市民有了休闲消费的新选择,更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客商。来自宁夏石嘴山的商户王冬表示:“乌海的活动人气旺,生意好,下次有合适的活动还会来。”这种“以节促产、以产带销”的模式,让“乌海葡萄”与葡萄酒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节节攀升。



2025年全国“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现场游人如织(央广网发 乌海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而最大的认可,莫过于市场的认可。当“乌海葡萄”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被评估为29.32亿元时,它不再只是一个农产品品牌,更是一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这份价值,最终惠及的是千千万万像王胜云一样的种植户。“现在有了国家给的这张‘身份证’,咱们的葡萄更金贵了,销路肯定会更广。”

这颗小小的葡萄,连接着田间地头与百姓餐桌,关联着农户的增收笑脸与城市的产业升级,它点燃的是乡村振兴的希望,是产业融合的动能,更是乌海经济调色板上一抹充满活力的“紫色”。

底气,在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中夯实

无论是在沙水之间描绘旅游新篇,还是于藤蔓之上收获“紫色梦想”,乌海的“破圈”之路,根在于注重生态环境。当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说,守得住多少绿水青山,就守得住多少发展潜能。

曾经的乌海,因煤而兴,也曾为煤所困。但是今天,人们看到了“乌金之海”的华丽转身。“十四五”以来,乌海市的传统煤炭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绿色开采,走向精深加工和清洁高效利用;曾经的环境短板,通过持续不断的生态建设,转化为沙海相依的独特旅游资源,实现了“点沙成金”;立足本地光热水土条件,精心培育的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则让农业焕发新生,成为三产融合、富民强市的典范;在农文旅融合上,乌海市用旅游业态的“红”与葡萄产业的“紫”,打造了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再添一抹亮丽色彩。



美丽的乌海(央广网发 高博 摄)

黄河无言,见证着沧桑巨变;乌海不语,诉说着转型传奇。从“乌金之海”到“绿洲湖城”,乌海用实践证明,工业城市的未来,不在黑灰色的烟尘里,而在碧波荡漾的湖光中,在苍翠欲滴的林海里,在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笑容里。

站在“十五五”新的发展起点上,乌海已然扬起绿色风帆,在高质量的征程中谱写乌海转型发展的新传奇。

点击此处查看详细信息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