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巍峨山脉到广袤草原,从葱郁森林到沃野良田,从清澈湖泊到连绵沙海,辽阔而充满活力的内蒙古大地,正以昂扬的姿态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为全面、系统、深入地展现内蒙古自治区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凝聚全区各族人民的发展共识与进取精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内蒙古频道现推出大型系列主题报道《奋进内蒙古 发展有底气》,向全国乃至全球展示内蒙古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中闯新路、挑大梁、当先锋的干事创业精神,彰显内蒙古锚定“十五五”、奋进谱新篇的强大底气与坚定信心。
央广网呼和浩特11月14日消息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勾勒的敕勒川盛景,如今真的回来了。

呼和浩特的都市气息越来越浓了(央广网发 受访单位供图)
作为内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首府要‘首’起来”是“十四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交给呼和浩特的时代重任。“十四五”以来,呼和浩特以锚定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在首位发展、首担责任的使命下,大刀阔斧拉开城市框架,打通城市空间,立足民生实际,一个便捷、宜居、宜业的活力创新之城正强势崛起。
出行更便捷,呼包鄂乌同城一体化提速
“以前跑和林格尔新区送快递,绕路加堵车,一天顶多跑3趟。现在昭乌达高架通了,单程省40多分钟,一天能多送两趟,收入也多了!”从事8年快递行业的王磊,提起新修的高架桥难掩内心的喜悦。
“十四五”以来,呼和浩特市以交通强国试点建设为契机,加速构建“地上地下联动、对内对外畅通”的立体交通体系,道路基础设施与运输服务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

呼和浩特打造立体交通网(央广网发 呼和浩特市交通局供图)
城市路网持续加密升级。持续优化“一环五纵五横七放射”公路网体系,两条地铁线路平稳运营,填补了首府地下公共交通空白;87.8公里的三环路全线通车,串起了城区快速路与绕城高速;百公里绕城路进一步拓展交通辐射范围。
更令人欣喜的是,呼包鄂乌迎来了“快车时代”:从呼和浩特出发,1小时抵达包头、乌兰察布,一个半小时到达鄂尔多斯。

路网分布图(央广网记者 邵玉琴 摄)
“我在呼和浩特上班,爸妈在包头,以前周末回去两小时,动车开了后,中午能赶上和家人吃一顿热乎饭!”谈及交通带来的便利,在呼和浩特上班的段佳倩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要从‘过路站’变成‘中心点’,不光实现市内便捷畅通,还要让呼包鄂乌连接得更加紧密。”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局规划科科长高远表示,“十四五”期间,呼和浩特牢固树立“大交通”发展理念,紧扣“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定位,加快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推动呼包鄂乌城市一体化发展。
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速成型,累计实施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09个,新增公路里程约1185公里;建成S29呼凉高速等6条重点公路,开工建设S27呼鄂高速,与既有高速构成“多通道、高密度”的城际交通网。

时尚大气的呼和浩特地铁站(央广网发 受访单位供图)
呼包高铁纳规工作稳步推进,航铁枢纽能级提升已进入全面加速新阶段。此外,积极融通对外高铁网,2024年底集大原高铁开通运营,与张呼、大西、郑太高铁联通,打通西北至华北、华东的快速通道 。2025年1月起,首次开行至杭州、上海、重庆等城市的直达长途高铁,结束了首府无直达东南、西南地区长途高铁的历史。
在航空建设上,盛乐国际机场主体工程完工,清水河老牛湾通用机场成功首航。
从昔日的“驼道”到如今的“立体交通网”,呼和浩特正在用完善的交通体系,不断提升城市的运转效率,为“首起来”和同城化铺下了高速发展之路,让百姓获得感满满。
推窗见绿,“千园之城”串起市民幸福路
“以前想遛弯得跑很远,现在楼下就有公园,带娃、锻炼都方便。”在赛罕区锡林公园,64岁的孙爱叶每天早上都会和老姐妹们来这里打太极拳,对于呼和浩特近年来人居环境的变化,老人很是感慨。

在家门口的公园里遛弯成了市民孙爱叶的日常(央广网记者 邵玉琴 摄)
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晓敏告诉记者,呼和浩特通过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园林建设养管,目前,首府整体绿量实现逐年递增。目前,建成区实现绿地率41.13%,绿化覆盖率达43.9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09平方米,达到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
为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呼和浩特市将城市街角、小区附近的闲置地改建成“口袋公园”,真正实现了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截至目前,全市建设大小公园1009个,实现了“千园之城”;建成684个口袋公园、街角绿地;铺就了绿道679公里,把百姓的“幸福路”用绿色串联起来。

水系与生态景观廊道串起城市框架(央广网发 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供图)
以绿色生态促进文旅发展,呼和浩特市园林部门对大黑河郊野公园、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公园等多处城市优秀自然人文资源进行系统谋划及景点整合提升,为呼和浩特“一廊两轴五带”的文旅发展布局提供了优美生态环境。为了让市民和游客来得了,有得玩,呼和浩特在敕勒川草原附近打造了多个露营地和户外休闲场景,游客可自助烧烤、围炉煮茶,也可欣赏美景。
生态好了,老百姓的腰包也鼓了。紧邻草原的脑包村已成了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仿古村落、美食街、水上乐园、摩天轮、文化大院、村史馆一应俱全,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敕勒川草原以北的水磨村曾是城郊偏远落后的老村。在新城区文旅融合战略的推动下,该村将老旧房翻建成古色古香的半山民居。如今,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水磨小镇”。不少人开起了民宿,把磨面、搓莜面这些老手艺变成了旅游项目。“游客来体验农家生活,住特色民宿,我们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好几倍!”开民宿的倪妮高兴地说,“我们村就是呼和浩特的后花园。村里通了柏油路,用上了清洁能源,日子不比城里差。”
激活城市文脉,文旅商玩出新花样

浓浓烟火气的塞上老街(央广网发 丁根厚 摄)
“塞外历史文化名城”,这是呼和浩特的文化招牌。近年来,拥有400年历史文脉的呼和浩特使出浑身解数激发文旅潜力,打造了多个特色文化街区,融合了历史、美食与潮玩元素。
从大召区块的“塞上老街”到回民区网红打卡地“宽巷子”,从美食聚集地的牛街到吃喝玩乐集一体的潮玩之地“转角巷”,呼和浩特将文化之魂融入城市文旅、商业模式,为城市烟火气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与动能。
作为首府,来呼和浩特的区内外游客不仅品味全自治区的地标美味,也可尽情徜徉于距离城市最近的敕勒川草原。
夏日水草肥美之季,当车行驶在城北的生态路上,展现在眼前的是东西绵延数十公里长的绿色长廊。草原上,马儿吃草、牛羊蠕动、蒙古包点点。
值得关注的是,呼和浩特激活演唱会、球赛,引进内蒙古首店,文旅商融合发展成为城市新亮点。
两年来,周杰伦、凤凰传奇、张杰、张信哲、小沈阳、刘若英等顶流相继开唱,演唱会让青城成了“追星宝地”。2024年夏天,5个系列、8场演唱会,吸引284万多游客,旅游收入近30亿元。2025年精彩继续,演唱会拉动了酒店住宿、餐饮及城市商业经济,实现了“一场演出带火一座城”。
蒙超联赛让全国大众球迷过足了瘾,也带火了消费。特别是2025年10月24日到26日的决赛,呼和浩特市接待国内游客89.65万人次,实现国内游客总花费7.34亿元 。“跟着蒙超去旅行”让外地游客多了6%,住酒店、吃羊肉的人也多了,住宿订单涨2.4%,羊肉餐馆订单涨8.2%。呼和浩特将宠粉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拿着球票还能去餐馆、酒店、景区打折,体育场周边还有文创市集、乌兰牧骑表演,看球顺便玩一天。
呼和浩特商业业态不断提档升级,新开商场和不断入驻的首店让市民逛街有了新去处。吸引了包头市、鄂尔多斯以及乌兰察布市民前来体验。
今年7月,呼和浩特万象城正式开业,该卖场汇集368个品牌店铺,其中近200家为内蒙古首店,开业当天实现营业额3000万元。
文化活了,旅游火了,消费旺了,呼和浩特的底气更足了。据统计,2025年1—7月,全市接待游客3413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501亿元,客流和旅游收入稳居全区第一。

呼和浩特文化新地标京绥铁路文化园(央广网记者 邵玉琴 摄)
2025年10月24日,呼和浩特成功入围“中国国际旅游影响力15城”,和重庆、杭州等城市比肩。
让城市文明素养与文化内涵同步提升,增强市民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精气神,也是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呼和浩特市自2012年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本着共享美好未来, 建设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的宗旨,历经13年的默默努力,终于在2025年实至名归。在5月23日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成功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是该批次里唯一入选的省会(首府)城市 。
漫步在呼和浩特的街道上,空气中飘散烤羊肉串的烟火气,远处高楼的玻璃幕墙反射着草原特有的湛蓝天空。一位回来探亲的小伙儿感叹道:“城市变化这么大,这还是我印象中的呼和浩特吗?”
路通了,景绿了,城市时尚大气了!呼和浩特正用老百姓能触摸到变化,一步步实现“首起来”的目标。
“近年来,呼和浩特抓住自治区‘强首府’战略的实施,城市发展进入了快车道,面貌日新月异。”在内蒙古北方城乡发展研究院院长史子龙看来,呼和浩特城市软硬件环境的持续优化,正是吸引产业、投资与人才集聚的核心密码,更为呼和浩特未来的长远发展筑牢了坚实的要素根基。
站在“十五五”发展的征程上,这座塞外草原都市,在蒙古马精神的激励下,正凭着一股子脚踏实地的干劲儿,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书写更加精彩的首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