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精准 帮扶贴心 ——我市把服务类社会救助做到群众心坎上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11-14 09:16:49

服务人员上门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

本报记者 张楚研 文/图

“大爷您一个人在家吗?最近好吗?服务人员上门为您提供服务了吗?”近日,海勃湾区民政局社会救助工作人员来到低保居民杜金家中走访。

“好,特别好。现在的服务越来越贴心了,不但享受低保,还有服务人员定期上门打扫卫生,给我们夫妻俩健康监测,真的太暖心了。”杜金说。

近年来,我市以开展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为契机,通过完善政策制度、健全工作机制、规范服务流程、强化监督管理等综合举措,构建形成“3+6+N”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体系,进一步满足困难群众的多元化救助需求。

三重保障

服务靶向化

“我现在终于能吃口安稳饭了,还有人对我嘘寒问暖,生活真是有了大变化。”海勃湾区新华街道新海社区居民杨美林说,她家在2024年被纳入低保。

杨美林患有冠心病,常年靠打零工生活,家中有2个孩子,老大刚进入工厂实习,老二还在上初中。由于身体原因,她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且现在的工作大多需要健康证,她也无法办理,因此,打工更加困难了,日子过得很艰难。

2024年,新海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将她家纳入低保,每个月能够享受1600元的低保金,在此基础上,还为她家提供服务类社会救助。

“我享受低保这一年多的时间,服务人员上门为我做过健康监测,还邀请我家孩子参与活动,孩子特别高兴,学到了东西,交到了朋友。”杨美林说。

近年来,我市确定服务类社会救助对象主要是有相关服务需求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和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群众。同时,我市还积极引导各区根据实际情况,将救助范围逐步扩展到有需要的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过渡期内的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低收入人口。综合考虑救助对象经济状况、身体状况、居住条件、教育就业情况、社会保障及服务诉求等因素,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已全面覆盖4859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和重病患者。

根据救助对象的困难类型和实际需求,我市进一步细化服务类社会救助的具体项目和基本内容,编制3大类20项服务类社会救助清单。结合服务对象需求,融入传统节日、气候变化和居家环境等因素,拓展服务内容,制定“套餐+点餐”服务菜单。

为了推动服务类社会救助落地见效,我市加强组织保障,谋试点发展;优化政策保障,助运行顺畅;落实资金保障,促长效稳定。2024年以来,全市已投放资金300余万元。

六个关键

服务规范化

在低保居民杜金家中,服务人员为他家打扫卫生后,拍照上传,并让杜金评价服务质量并签字。这是服务类社会救助的一般流程,在服务结束后,还会有工作人员电话回访。“这样的流程是为了更好地跟进服务开展情况,监管服务质效,确保真正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工作人员袁天说。

近年来,我市严把6个关键环节,推动服务类社会救助更加规范。建立统筹协同机制,链接资源,推进主体多元化;完善需求评估机制,确定范围,推进对象精准化;精准识别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并匹配服务需求,建立服务类社会救助需求台账;推动服务规范管理,开展服务,推进服务专业化;强化服务档案管理,建立档案,推进档案规范化;健全监督评价机制,监督评价,推进监督制度化。

我市赋能信息化管理闭环,着力打造并深化“互联网+社会救助服务”模式,推动服务全流程线上监管。组建专业化人才队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配备社会工作者7名、持证人员13名以及其他工作人员8名。拓展专业化服务协作网络,建立广泛的专业服务资源库和协作联盟,积极与3家区级医院、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名具备相关资质的心理咨询师等专业组织和机构达成稳定、深度的协作关系,提供上门巡诊、康复训练、心理支持与疏导等服务,全市已累计服务困难群众超1.5万人次。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评估机制;通过实地调研、满意度测评、邻里评议等方式强化服务监管;运用信息化手段及第三方评价机制,对服务实施全程绩效评估。全市已完成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调查显示满意度高达99.3%。

多方参与

服务多元化

“张阿姨今天怎么样?您坐好,我把您推出去晒晒太阳吧。”

“张叔,您托我缴的取暖费都办好啦,发票给您放桌上,还按您说的买了两袋小米和一斤鸡蛋。”

近日,海勃湾区新华街道新海社区“热心人”莫观娣在一中住宅楼小区里与居民熟络地打招呼,帮助小区里有需求的居民。

14年前,莫观娣一家来到我市,她的大儿子患有疾病需要照顾,小儿子只有几岁,一家人靠丈夫打零工生活。社区了解到她的情况,将她一家安顿到一中住宅楼小区门卫室。“这里虽然很挤,但是起码有了容身的地方,我给小区打扫卫生还能有一定的收入。”莫观娣说。在长期的相处中,小区的居民不断帮助她家,逢年过节送来瓜果点心,日常会给她送衣服。渐渐地,莫观娣一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她也开始回馈居民。帮助居民采买、照顾孩子等等。今年,莫观娣还被社区纳入了社区“热心人”。

莫观娣的故事是新华街道一群人帮助一个人的真实写照。新华街道打造“一群人帮助一个人”工作模式。整合辖区资源型人群,梳理涵盖退休干部、医生、律师、商户、“热心人”、共建单位人员等657人,建立“资源型人才库”,整合专业技能与服务资源,为后续帮扶工作储备力量。聚焦困难户、独居老人、失独家庭等特殊群体,识别251人并建立管理台账,精准掌握其生活照料、健康医疗、精神慰藉等需求。组建“网格员+党员+热心人+专业人士”多元帮扶团队,推动资源型人群与服务型人群精准对接,构建“一群人帮助一个人”定制化帮扶体系。精准化服务、精细化管理,让“一群人帮助一个人”的温暖场景遍布辖区,群众的满意度与幸福感在一次次精细服务、暖心帮扶中持续提升。

今年,我市拓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内涵,引导“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推动服务见行见效。培育多元救助服务主体,构建温暖高效服务网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培育救助主体,发掘救助力量。积极引导养老服务中心、社会工作站、暖心帮办团、慈善组织、社会组织、志愿组织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服务类社会服务,将承担主体转化为由政府、社会组织、社区邻里、家庭互助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格局。开展服务类救助的同时,鼓励邻里为缺乏亲友支持的特殊困难家庭老人提供定期探望,引导物业公司、便利店、菜市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店、理发店等便民场所参与救助。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由原来的发钱发物的物质救助向社会融入、资源链接和能力提升等服务类多维救助转变。

服务有温度,关怀无止境。一个个小切口背后,都是民生的大变化,陷入困境的人们可以获得精准支持,老人生活美好,社区互助被激活,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都在不断增强这座城市的韧性和活力,让高质量发展拥有更温暖、更可持续的内核。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