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党建 促发展 强治理 转作风”系列报道⑧
本报记者 刘洋
“非常开心!大家陪我们过节,心里暖洋洋的。”海勃湾区宜和老年公寓老人陆桂林乐呵呵地说。10月29日,“情韵乌海 孝暖桑榆”2025年“我们的节日·重阳”主题文化活动在海勃湾区宜和老年公寓温情举办,以多元形式为老人们送上节日的祝福与关怀。
活动在一曲气势昂扬的舞蹈《共筑中国梦》中拉开帷幕,灵动的舞姿瞬间点燃现场氛围。随后,独唱《绿色兴安》、走秀表演《中国茶》等精彩节目依次上演,台下老人们笑意盈盈,不时拍手叫好,掌声与欢笑声交织成温馨的乐章。整场活动以文化为纽带、以关爱为核心,让老人们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重阳佳节。
今年以来,市委宣传部“情韵乌海·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党员攻坚队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用实干担当为传统节日注入新活力,让城市文化软实力持续攀升,使“情韵乌海”成为助力北疆文化品牌建设的闪亮标杆。
品牌攻坚破局:让“情韵乌海”品牌愈发闪亮
“把‘情韵乌海’打造成响当当的文化品牌,让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这是党员攻坚队成立之初的目标。秉持这一追求,党员攻坚队持续深耕,其经验做法入选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宣传》刊物,相关案例获评内蒙古自治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秀创新案例,为传统节日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乌海样本”。
今年,党员攻坚队再攀新高:推动乌海成为全国“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举办地之一,同时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主题示范活动主会场资格。从资质争取到落地筹备,党员干部带头攻坚克难,建立大型节日活动联动机制,协调公安、消防、医疗、电力等部门设立活动筹备、安全维稳、媒体宣传等专项工作组,制定了详尽的筹备工作方案及应急预案,明确分工、压实责任,确保活动安全顺利举办。“能为城市争得这份文化荣誉,再苦再累都值得。”党员攻坚队队员杨建玲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也让“情韵乌海”品牌愈发闪亮。
活动攻坚创新:以文化浸润凝聚群众共识
“传统节日不是陈列的古董,只有让群众走进来、沉下去,才能真正活起来。”党员攻坚队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以群众体验为核心,把“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与主题活动有效融合,围绕春节、清明、端午等七大传统节日,创新推出“沉浸式体验+多元化融合”模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感可及、可玩可享。
清明时节,在“情韵乌海·清风寄思传家训”活动中,先烈故事穿越时空,红色家风话语触动人心,400余名群众现场聆听,20万人次通过直播同步缅怀,在追思中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端午期间,“粽享安康·情韵乌海”游园会热闹非凡。40余支队伍角逐旱地龙舟赛,活动登上央视新闻,吹糖人、编彩绳等非遗体验让市民郭娟直呼“孩子舍不得走,自己也找回了儿时的记忆”。
七夕“鹊梦千年 情韵乌海”活动中,乌海市人民公园内56家文创商铺沿湖铺开,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构成文化长龙,各族群众在互动中增进认同。
党员攻坚队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及各大文化场馆,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让传统节日走进群众身边,既送上精神文化大餐,更以文化浸润引导群众凝聚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共识,提升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
文化攻坚传播:让乌海声音传遍四方
“办得好更要传得广,让乌海文化走出北疆、走向全国。”党员攻坚队精心构建“国家级+自治区级+地方级”媒体传播矩阵,实现活动前预热、活动中直播、活动后深度报道的全周期传播。
端午节,央视报道旱地龙舟赛,内蒙古日报、奔腾融媒多角度呈现亮点,话题冲上本地热搜。七夕活动传播更是“声量爆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多频道报道,新华社、人民网等中央媒体推出深度稿件1400余篇,全网传播量超3500万,22家平台同步直播吸引200余万人次观看。“在全国媒体上看到家乡这么亮眼,太自豪了!”市民李娜的感慨道出了乌海人的心声。
党员攻坚队更紧扣北疆文化建设要求,结合乌海实际深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讲好“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好人好马上三线”等民族团结故事,展现乌海精神风貌与历史积淀,反映各民族群众美好生活图景,用各族群众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鲜活事例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不断提升城市美誉度与影响力。
攻坚永无止境。从品牌破局到活动创新,从安全保障到文化传播,党员攻坚队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让传统节日在乌海“燃”起来。
“我们将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深度融合,让‘情韵乌海’这张文化名片更亮丽,为北疆文化品牌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乌海力量’。”市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科副科长寇晋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