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艺
守护者:市自然资源海南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黄苏雅
“稀客”变“常客”
7年前,近千只红嘴鸥第一次在乌海湖落脚,到如今,每年有6科60余种鸟类、共计10万余只在我市繁殖、迁徙。这一过程中,我市生态环境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拿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来说,曾经遍布杂草,炎热的夏季甚至没有几棵能遮阴的大树。一些野生动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有时还会被人捕捉。为扭转当时生态环境面临的危机,就如何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如何防止湿地退化、如何为候鸟打造更好的栖息环境等,有关部门进行了系统谋划。我市综合考虑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从杜绝人为破坏开始,同步推进荒漠化治理和植绿补绿工作。
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尤其是候鸟,对栖息地的要求更高。从实施黄河乌海段生态保护修复,到系统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再到全面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多举措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市不断厚植绿色家底,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以前常能见到的候鸟有红嘴鸥、赤麻鸭、大雁等,随着生态环境的向好,很多难得一见的候鸟也频频现身乌海,比如黑鹳、金雕、白尾海雕。还有一些候鸟,像白天鹅、豆雁、白鹭、勺嘴鹬、绿头鸭、灰鹤,已经成为“常客”,每年都会到我市栖息、迁徙,数量也逐年增多。
生态环境更好了、爱鸟氛围更浓了,途经乌海的迁徙之路,博得了越来越多候鸟的“欢心”。
守护者:市公安局环食药侦支队副支队长张强
候鸟“安全驿站”
乌海是黄河进入内蒙古的第一站,处于我国境内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中亚迁飞通道的交会处,是十分重要的候鸟停歇地。
春秋两季,我们聚焦非法猎捕、杀害、交易候鸟及其制品等突出违法犯罪,开展“严厉打击非法猎捕贩卖野生鸟类”、春秋两季“保护候鸟”等专项行动,还联合自然资源、市场监管等部门,对黄河乌海段、乌海湖、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等重点区域开展“地毯式”排查。严查集贸市场、餐饮场所等重点区域是否存在非法交易行为,从源头斩断非法猎捕和交易链条。
每年候鸟迁徙季,我们通过“步巡+车巡+无人机巡”的立体防控模式,加大关键时段巡查防控力度,监测黄河滩涂是否有携带传染性疾病的鸟类,并向周边居民发放联系卡,鼓励群众积极举报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
这几年,到乌海观鸟的游客、摄影家多了起来。市民们护鸟热情很高,很多都自发参与巡护,更有摄影爱好者、志愿者主动记录候鸟动态、守护栖息地环境。我们也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持续宣传候鸟保护知识,发布鸟类科普视频和典型案例,强化警示教育,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浓厚氛围。
从“偶然相遇”到“双向奔赴”,如今,我市俨然成为候鸟迁徙途中的“安全驿站”。
守护者:市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刘环孝
“人防+技防”双保险
人做不到24小时监测候鸟,但科技能。
春秋两季,候鸟准时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咱乌海是重要的“中转站”。以前巡护全凭人工,步行、骑摩托车、开车到处绕、到处找,有时候还会在点位蹲一整天。为啥要蹲点儿呢?鸟儿们一看到有人来就都飞走了,得悄悄躲起来,等它们再回来,才能摸清数量、种类。那时候巡护全凭运气,“无功而返”的时候常有。
后来,飞到我市的候鸟越来越多,我们搭建了智慧林草综合管护平台,关联全市20多个监测点,24小时实时监测、记录全市候鸟栖息地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资源状况。系统能快速甄别主要水鸟种类,比肉眼精准。在乌达区滨湖路,白天鹅总是栖息在芦苇丛后,人工巡护很难发现,监测系统却看得一清二楚。
有年冬天格外冷,成群的灰鹤栖息在海南区万亩滩村。由于秋收结束得早,田地里散落的粮食没有往常多,我们通过监测系统发现灰鹤觅食困难,决定到它们栖息的田野“送粮”。我们到达时,灰鹤正在黄河滩涂活动,等傍晚飞回田野,我们从监测屏上看到了它们吃食的画面。平时我们是不会人工投食的,这次精准投喂,全靠监测平台的支撑,有效避免了候鸟因特殊气候与环境变化,在迁徙过程中无法及时补充足够的食物,体力匮乏而影响正常迁徙。
人工保护辅以科技手段监测评估,为我市鸟类保护工作上了“双保险”。
守护者:摄影爱好者宋志轩
不怕拍不到
深秋的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水天一色,想起小时候每到秋天,姥爷总骑着二八自行车载着我们穿过田野,车后座载着我,前梁挤着弟弟妹妹。那时,我第一次见到雁群排着“人”字从头顶飞过。姥爷说,候鸟最恋家,不管飞多远,开春准回来。
自那以后,我喜欢抬头从天空寻找成群结队的鸟儿,但当时能看到这样的景象还是稀罕事儿。
乌海这十几年来的生态环境变化太大了,树多了、鸟儿多了,飞来的候鸟种类也不断“刷新”。以前想拍鸟,要乘船往黄河深处去,有时一天也见不到几只。现在不论在乌海湖,还是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都能轻易看到不同种类的鸟儿,不怕拍不到。
白琵鹭、黑鹳、凤头䴙䴘、黑翅长脚鹬、白骨顶这些曾经叫不上名字的鸟儿,现在我已经慢慢了解了它们的习性。
每年准时到乌海湖赴约的红嘴鸥最亲近人,它们迎着镜头飞、在人们身边盘旋,毫无戒备,特别可爱,我们更得好好呵护这些小家伙儿。
在拍鸟时,常会碰到志愿者向路人讲解候鸟保护知识,也有家长带着孩子观鸟。现在的孩子比我小时候能看到的鸟儿要多很多,候鸟也不再只集中栖息于湿地、湖边,还向城区靠近,很多市民在散步、骑行时,就能与鸟儿“偶遇”。
这份来之不易的美好,我们要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