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音陶亥镇明长城烽火台遗址。
本报记者 鲁吟 文/图
文物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明资源。今年以来,巴音陶亥镇组织开展了“让文物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系列活动,通过摸清文物底数、织密保护网络、创新宣传路径等举措,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遗产传承水平,让辖区内的历史遗存重焕时代光彩。
摸清家底
定格文物“鲜活档案”
巴音陶亥镇对文物开展全面摸排,建立动态综合台账,清晰掌握每处遗存的“前世今生”。
该镇现存长城遗址有东红烽火台、红墩烽火台和渡口一号烽火台等。东红烽火台位于东红村东北,以红黏土与圆木夯筑,历经500余年风雨,台顶虽分裂为两座土丘,仍保持9.3米残高;红墩烽火台地处羊路井村南6.9千米,呈梯形结构,基部隐约可见单排青砖护裙,现垂直高度14.07米;渡口一号烽火台坐落于渡口村西北0.4千米的黄河二级台地山顶,以黏土石块混合垒筑并夹有圆木,残高21米。
建于1968年的巴音陶亥二级扬水站,位于一棵树村东南,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含设备机房1处、窑洞3间,一二级扬水站间干渠长14公里,至今仍能正常运行,可灌溉农田1.2万亩,是支撑本地农业发展的“活遗产”。此外,镇内还有都斯图供销社旧址等不可移动文物,见证了地方经济社会变迁。
筑牢防线
压实文物保护责任
为守护文物安全,巴音陶亥镇构建“责任明确、巡查到位、监管严格”的保护体系。
该镇明确责任主体,制定镇村两级文物安全责任人清单,为每处文物配备专属看护人员,实现“一物一责、专人守护”;强化日常巡查,组建6支专业文物保护队伍,定期检查烽火台、扬水站等重点文物的主体结构完整性、周边环境卫生及建设活动影响,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完善防护设施,在文物周边设置标准化标牌与安全警示标识,既标注文物信息,也提醒公众保护;规范建设项目前置审批流程,坚决杜绝危害文物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守住历史风貌底线。
拓宽路径
营造全民保护氛围
巴音陶亥镇以“接地气、广覆盖”的宣传方式,让文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该镇加强线下阵地联动,依托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组织理论宣讲小分队开展北疆文化宣讲,通过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剖析典型案例,强化居民文物保护意识与法治意识;组织志愿者开展“垃圾清零 守护古韵”主题活动,清理不可移动文物周边卫生环境,推动文物保护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
该镇通过线上平台发力,在“魅力巴音陶亥”微信视频号开设“让文物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专栏,制作创意短视频,将烽火台、扬水站等文物作为“地方地标”融入宣传内容,同时通过微信群广泛转发,扩大宣传覆盖面,营造“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浓厚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