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新“枫”景
本报记者 刘春霞
“楼栋坡道易打滑,老人孩子出行不方便。”社区工作人员入户走访时,精准捕捉到居民这一诉求,随即详细记录、标注位置并第一时间上报街道,启动“诉求捕捉—快速响应—精准解决”全链条服务。这一幕,正是海南区拉僧仲街道在“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期间,践行“闻声而动·服务前置”工作机制的生动实践。
在诉求捕捉环节,街道构建起“党小组牵头居民议事会+网格员日常入户走访+楼栋长线上线下联动”的全覆盖需求收集网络,让网格员、楼栋长化身“民情前哨员”,既精准记录明确诉求,又主动排查潜在隐患。针对居民反映的坡道打滑问题,社区工作人员当场核实情况、固定信息,实现“诉求不过夜、信息不遗漏”,为后续处置筑牢基础。
在快速响应环节,街道迅速启动专项机制,以“快、细、实”的作风举一反三,组织物业、网格员、楼栋长开展全辖区楼栋坡道隐患摸排,同步征集居民防滑改造建议。仅用3天时间,便完成22栋需改造楼栋的全面统计,用主动担当兑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承诺。
在精准解决环节,街道主动对接专业团队,严选高防滑系数材料,同时组建由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居民代表组成的“品质监督队”,全程紧盯施工关键节点、严把工程质量关。历时7天,22栋楼、126米防滑条全部高质量安装完毕,将居民“急难愁盼”转化为“稳稳的幸福”,彰显了“服务前置”的实干成效。
“街道把群众的难事放在心上,效率这么高,真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看着家门口平整耐用的防滑条,居民们纷纷点赞。这小小的防滑条,不仅消除了出行安全隐患,还印证了“闻声而动、未诉先办”机制的实践价值——通过服务链条前置,以民生服务的温度与速度,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的关怀。
今后一段时间,拉僧仲街道将持续深化“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以“闻声而动·服务前置”机制为抓手,推动机制从“有效运行”向“高效常态”升级,不断拓展民生服务边界,以更实举措打造安全宜居的社区环境,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家门口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