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菊韵

A+ A-
《中国文化报》 编辑:段继文 2025-11-12 09:55:28

《东篱赏菊图》(国画)明 唐寅

《月曼清游图》(国画) 清 陈枚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每至重阳,金风送爽,菊花绽放,赏菊便成了中国人寄托情思、品味秋韵的雅事。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颇丰,既象征长寿与吉祥,也代表隐逸与高洁,自古便与梅、兰、竹并称花中“四君子”。菊花所蕴含的情致在传世古画中定格成生动的画面,其中有文人笔下寄寓风骨的隐逸之作,也有宫廷画中描绘闲情的雅致场景,共同诠释了重阳赏菊的多元意涵。

明代画家唐寅笔下,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为题的《东篱赏菊图》,便是一幅浸透文人风骨的长卷。画面中古木苍翠葱郁,满地金菊盛放。诗人与友人坐于林间石头之上,边闲聊边赏菊,神情悠然自得。两人前方,一童子在给菊花浇水,另有两童子在一旁伺候烹茶。远处,山峦高耸入云。整幅画意境悠远,将文人寄情山水、醉心菊香的情怀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笔墨技法上,唐寅的功夫尤为精妙。人物线条细润圆劲,将文人的飘逸与童子的灵动刻画得栩栩如生。老树以苍劲笔墨绘就,尽显岁月沧桑。菊花以点法绘之,层层叠叠富有质感。画上有唐寅自题诗:“满地风霜菊绽金,醉来还弄不弦琴。南山多少悠然趣,千载无人会此心。”又有乾隆的一首题诗:“坐石高谈利断金,菊擎露盏涧调琴。重台莫认陶彭泽,诗画同斯别裁心。”唐寅一生仕途坎坷,这幅画既是他对隐逸生活的精神向往,更是自身不媚世俗的人格写照,菊在他笔下早已超越花草本身,成为文人风骨的象征。

另一幅展现重阳赏菊的佳作,是清代宫廷画家陈枚《月曼清游图》册中的“重阳赏菊”场景,满含闺阁雅致之趣。作为描绘宫廷嫔妃四季游乐的代表作,“重阳赏菊”一帧尤见巧思。画中庭院深深,雕梁画栋间摆满秋菊,黄、白、紫、粉各色争奇,尽显雍容。数位仕女身着绫罗华服,或驻足花前品菊,或聚在一起笑谈,举手投足间满是闲适,一派热闹祥和的节庆氛围。

陈枚笔法精工细作,仕女的衣袂褶皱、菊瓣的脉络纹理皆刻画得纤毫毕见,设色富丽却不失清雅,既展现了宫廷重阳的奢华气象,又暗含了女性对菊之美的细腻感知。在这里,菊是装点秋日的雅物,是闺阁闲情的寄托。画中没有隐逸的孤高,却多了一份人间烟火的暖意,让重阳赏菊成为众人之欢。

如今,古画里那一缕菊香,依然袅袅萦绕于现代人的生活。城市公园的菊展上,菊花争奇斗艳,老人携孙辈赏菊,年轻人打卡拍照;案头的菊花静静绽放,为忙碌的生活添一抹清雅;甚至茶杯里的菊花茶、糕点中的菊花酥,都让美妙的秋日滋味触手可及。

重阳赏菊,赏的从来不只是花的形色,更是那份从容心境,是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当我们在秋日里与菊相遇,便是与古人对话,与传统相拥,让这份清雅与温暖,在时光里生生不息。(转载自《中国文化报》)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