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区拉僧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侧口袋公园一景。

《三线印记》登上农民丰收节舞台,讲述民族团结奋斗故事。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本报记者 鲁吟 文/图
从“煤城”建设的艰苦岁月到“小三线”的激情燃烧,再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海南区各族群众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共同奋斗中铸就深厚情谊,以多元文化融合绘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图景。
深挖红色资源
讲好团结故事
海南区深入整理各族群众投身“煤城”“小三线”建设的珍贵记忆,发掘各族群众“一起走过”“一起生活”“一起实现”历程中积累的红色资源,将这些红色资源转化为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教材。
海南区立足本地特色,打造了以弘扬“三线精神”为主题的全景式沉浸歌舞剧《三线印记》。该剧通过艺术化叙事与沉浸式舞台技术,浓缩展现了老一辈“小三线”建设者艰苦奋斗、团结奉献的精神内核,生动呈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繁荣发展的时代风貌。《三线印记》累计吸引5万余人次观看,让“一起走过”的峥嵘岁月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
海南区积极打造精品力作,创作《黄河几字弯上的激情岁月》《筑梦在黄河几字弯》等优秀文艺作品5000余件,用艺术的形式讲述民族团结的佳话。
融入文化符号
打造共有家园
海南区积极推动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公共文化设施与旅游景观。在文化场馆、体育场馆、旅游景区等291处公共区域,通过实物实景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族群众在耳濡目染中增强文化认同。
今年5月,北方海南文创产品亮相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参展的30余款文创产品涵盖艺术品、家居用品、装饰品三大类,重点推出“海南游礼”“乌海文创”“石头的秘密”三大主题产品。首次亮相的“岩小羊”系列格外吸睛,带有“小三线”印记的复古暖壶杯、抽纸盒等军工文创产品也引发购买热潮。
截至目前,海南区已研发推出100多种民族团结融合主题文创产品,将文化内涵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特色产品,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
抓好基础教育
促进心灵相通
推广好、普及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海南区印发“一地一策”工作方案和“童语同音”计划,全力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从幼儿园到中小学,从课堂到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让“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蔚然成风。
一直以来,海南区各中小学和幼儿园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纳入重点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地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学校不仅配备了专业且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还大力引入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手势识别、双系统切换等功能,将经典诵读、书法教学、民族文化展示等课程内容立体化呈现,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灵动纽带,持续推动文化的深度浸润与传承创新,让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语言文字的滋养下愈发强劲。
目前,海南区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已全面实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学活动,且所有学校均顺利通过我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校评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合格率达到100%。
搭建共享平台
推动交往交融
依托“北方海南+”等系列各民族共享共乐文化活动品牌,举办“北方海南·左邻右舍文化节”“北方海南书香飘”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深入社区、农区、学校、军营等开展“赏年画·过大年”“民族魅力大家看”“我们的中国梦”等文化惠民活动,让各民族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今年9月,海南区第六届农民丰收节暨“北方海南·左邻右舍”文化节在拉僧庙镇赛汗乌素村黄河西行客栈广场开幕。农区各族居民携着丰收的果实欢聚一堂,载歌载舞话丰年,让丰收的喜悦在广场上尽情流淌。在趣味运动会上,各族群众踊跃参与剥玉米、夹葡萄、套圈、投壶等比赛,在欢笑声中共叙丰收佳话。
“北方海南·黄河风”农民庆丰收活动入选“全国100个丰收节庆特色活动”名单,“北方海南”城市名片连续多年精彩亮相全国文博会。
文化为桥,人心相通。如今的海南区,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文化符号处处彰显,各族群众在这片热土上,共同书写着民族团结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