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春霞
在祖国北疆,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的交汇处,乌海这颗“黄河明珠”孕育出备受瞩目的珍宝——乌海葡萄。2025年9月,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认定,乌海葡萄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这座“葡萄之乡”的品牌化发展开启了新篇章。
这片地处沙漠边缘的土地,如何长出闻名全国的优质葡萄?乌海葡萄产业又如何从单一的鲜食农业,发展成覆盖种植、加工、旅游的全产业链体系?让我们一同探寻乌海葡萄的“出圈”密码。
先天禀赋:沙漠黄金带的自然馈赠
乌海葡萄的“出圈”,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我市地处北纬39度葡萄种植黄金带,依山傍河、毗邻沙漠的地理格局,造就了葡萄生长的绝佳环境——充足的阳光照射积累了丰富糖分,12℃以上的昼夜温差锁住了浓郁风味,富含矿物质的沙壤土透气透水,再加上黄河水的持续滋润,让每一颗葡萄都凝聚着“阳光与沙漠的味道”。
在海南区赛汗乌素村黄河村民小组的葡萄种植园里,种植户王胜云向记者展示:“你看这‘红地球’,果肉硬脆得能切片,汁水都不带流的。还有那边的‘无核白’,蜜一样甜,在市场上都是抢手货。”
这样的品质底气,正是源于乌海独有的自然禀赋。无论是鲜食品种的口感风味,还是酿酒品种的酚类物质积累,都达到了行业优质标准。独特的地理环境不仅赋予了乌海葡萄差异化的品质特征,更让其自带“沙漠奇迹”的话题属性。在茫茫沙海边缘种出优质葡萄,这种反差感让乌海葡萄从诞生之初就自带辨识度,这本身就是一个关于自然与人类智慧的传奇故事。
匠心之路:从田间到舌尖的品质坚守
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不仅是对乌海自然禀赋的认可,更是对几代乌海人坚持标准化种植、绿色化管理的肯定。这张“国字号”名片背后,是严苛的质量管控体系和持续的技术创新支撑。
市农业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郭燕玲说:“乌海葡萄的卓越品质,是自然条件与人工匠心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更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从节水灌溉、整形修剪到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标准化栽培管理体系。”
在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我市大力推广滴灌、微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实现了节水50%以上的同时,保障了葡萄的健康生长。科学的整形修剪确保了园内通风透光,提升了果实品质。绿色防控技术的广泛应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农药使用,守护了产品的安全与生态的和谐。
2025年4月,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发布《地理标志产品乌海鲜食葡萄生产技术规程第4部分:产品质量分级》团体标准,为产品质量分级提供了规范依据。这份“地理标志”认证,实质上是对这套严谨农业生产体系的国家级认可。
产业突破:从鲜果到深加工的增值之路
如果乌海葡萄仅仅停留在鲜食水果阶段,其影响力将大打折扣。它的真正“出圈”,在于成功跳出了传统农业的范畴,构建了一条贯穿三产、价值倍增的完整产业链。
在深加工领域,葡萄实现了“七十二变”。乌海市云飞农业种养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我市首条NFC(非浓缩还原)葡萄汁生产线,填补了在该领域的空白。公司行政副总经理魏通说:“这条生产线是我们在深加工领域的新突破,从清洗、压榨到灌装,仅需40分钟就能将新鲜葡萄变成NFC葡萄汁,最大程度保留了葡萄的原有风味和营养。整个生产线满负荷运行后,年产可达5000吨,预计产值1.8亿元。”
葡萄酒产业更是深加工的亮点。目前,我市已培育出汉森、吉奥尼、阳光田宇等一批知名葡萄酒企业,形成了完整的葡萄酒产业链。2024年数据显示,我市具备酿酒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产品销售条件的全产业链企业有4家,葡萄酒年生产加工能力达1.43万吨,产品类型近20种,成品酒超200款。
这种对品质的坚守,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吉奥尼酒庄等3家企业通过有机认证,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汉森酒庄更是拿下中国与欧盟有机双认证,入选中国葡萄酒行业标志性品牌。阳光田宇国际酒庄凭借“自然酒”工艺,斩获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等20余项国际奖项,成为世界沙漠葡萄酒产区的标杆。正如郭燕玲所说:“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认定,是对我们坚持标准化生产、绿色化发展路径的最好肯定。”
文旅融合:葡萄架下的沉浸式旅程
乌海葡萄的“出圈”,还在于成功实现了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从舌尖上的美味升级为可沉浸的体验。这种“葡萄+文旅”的模式,为葡萄产业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走进乌海,仿佛步入一个葡萄的主题世界。以葡萄命名的公园、街边游园的葡萄元素、农家院里垂挂的果实,都在诉说着“葡萄之乡”的故事。目前,我市已建成30余处以葡萄为主题的农业休闲观光园、4个沙漠原生态葡萄酒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葡萄旅游体系。这些葡萄主题景区年接待游客量超过4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亿元,成为文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吉奥尼酒庄是“葡萄+旅游”的成功范例。庄园创新布局观光、采摘、露营、研学等文旅衍生业态,打造了百米葡萄长廊和水系采摘园,让游客在品味葡萄的同时,感受浓郁的田园风情。该庄园年接待游客达3万人次,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今年9月13日至14日,我市成功举办“2025乌海沙漠葡萄酒文化旅游节”。活动通过酒庄巡游、葡萄酒展销品鉴、文化展演等多个环节,进一步释放文旅消费潜力。文旅部门数据显示,节会期间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现场零售交易额达33.3万元,意向订单额19.6万元,文旅消费券核销带动22.8万元,葡萄酒经销商签约金额突破900万元,有效提升了“沙漠看海·中国乌海”的旅游品牌影响力。
品牌跃升:从产品到名牌的价值蜕变
多年的产业深耕,让“乌海葡萄”这一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持续提升。在第十一届内蒙古品牌大会上,“乌海葡萄”的品牌价值被评估为29.32亿元,较上年大幅提升62.62%,显示出强劲的品牌增长势头。
品牌价值的大幅提升,直接带动了种植户增收和产业升级。海南区赛汗乌素村黄河村民小组是核心产区,全村葡萄种植面积1000余亩,年产量达65万公斤。全村100多户村民基本都种植葡萄,户均年收入7.5万元以上,半数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元。王胜云说:“现在有了国家给的这张‘身份证’,咱们的葡萄更金贵了,名气更大了,以后销路肯定会更广。”
品牌的提升也扩大了市场影响力。2025年9月15日,乌海葡萄特色农产品暨文旅商务推介展示会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举办。现场展出我市种植的几十种葡萄、葡萄酒等产品,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品鉴,3天累计销售额超100万元,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截至2025年,全市葡萄种植面积达1.86万亩,品种超100个,年产量近万吨,衍生出的葡萄酒、葡萄汁等产品年产值达数亿元。近年来,我市通过节水灌溉补贴、文旅融合扶持等政策引导,持续推动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沙漠边缘的默默无闻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荣耀加身,从单一鲜食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这座“葡萄之乡”的“出圈”之路越走越宽。这根葡萄藤,不仅串起了种植、酿造、研发、流通等多元业态,更链起了田园风光与城市休闲,成为推动乌海高质量发展的“紫色引擎”。
随着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扩大和产业体系的日益完善,“乌海葡萄”正承载着农区居民的致富梦想,香飘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