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杰
书法是有生命力的,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它的无限生机让人痴迷,而它的强劲生命力正是法度与艺术的辩证统一。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青年书法家分会主席栗明伟说:“书法练习中,将法度作为根基,是为了确保书写的正确性;而它的艺术性就像是大树的枝叶,赋予了书法以美感。”
在栗明伟看来,书法绝非简单的笔墨游戏,更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艺术载体,是书写者心性与修养的直观流露。他认为,书法的本质是“心手合一”的过程,笔墨落在纸上的轨迹,实则是内心状态的投射。他说:“心浮气躁时,笔锋便会抖颤不稳,线条就像浮萍,飘忽不定;心境平和时,落笔从容有力,点画也能如磐石一般沉稳。早年练楷书,总想着快点出效果,写出来的字看着有形,实则软塌塌没筋骨。后来老师跟我说,提笔先静心,心不沉,笔就稳不了。现在我提笔前必须静坐五分钟,摒除杂念,笔下的线条才慢慢有了力量。其实这哪里是写字,分明是在跟自己的内心对话。”
书法是“传统与自我”的共生,书法的生命力在于对传统的敬畏与个性的表达,二者缺一不可。栗明伟说:“历代经典法帖如《兰亭序》《祭侄文稿》《九成宫》等,不仅蕴含着完备的笔法规律、结字章法,更承载着书家的真挚情感与时代的精神气象。脱离传统的书法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线条空洞无内涵;而缺乏自我感悟的临摹则只是机械复制,作品如同没有灵魂的标本。”
“学书法就像学走路,得先跟着前人的脚印走稳,再慢慢走出自己的步子。”栗明伟说道,“我临《兰亭序》时,刚开始只敢照猫画虎,后来慢慢琢磨王羲之写‘之’字时的转折呼应,体会他当时的心境,才明白传统不是枷锁,是给你扎根的土壤。”为此,他从唐楷入手打牢基础,每本字帖都坚持临摹,不仅追求字形的相似,更用心揣摩古人落笔时的心境与笔势逻辑。
在吃透传统精髓后,他逐渐将自身对生活的感悟、对艺术的理解融入创作。他说:“比如创作生动题材的作品时,会刻意弱化线条的刚硬,增添几分舒展灵动,让作品既有古韵根基,又具鲜活的个人风格。”他也认为,书法的“神韵”并非刻意追求所得,而是心境在笔墨中的自然流露。正是因为这份感悟,让他愈发坚信:“唯有内心沉静,才能敏锐捕捉笔锋入纸的细微变化,把握点画间的呼应衔接与整体气韵,让作品真正‘活’起来。”
笔法是书法的筋骨,而临帖是练就筋骨的重要途径。栗明伟说:“平时即便事务繁忙,也会挤出一些时间投入其中。我临帖从不贪多求快,而是‘精研一家,再涉百家’,反复琢磨起笔、行笔、收笔的力度变化,甚至用手指在桌面上模拟笔势,直到将笔法内化为肌肉记忆。”他还说道:“临帖不是抄字,是向古人学习笔法。你看这个竖钩,起要藏锋,行笔要中锋,收笔要回锋,每一步都有讲究。光抄外形没用,得悟透背后的用力逻辑,才算真正学到手。”
书法的魅力不仅在于作品呈现的美感,更在于创作过程中那份专注与坚守,以及在与传统对话中获得的精神滋养。正是这份对书法的赤诚与感悟,让历代书家在笔墨之路上愈发坚定而从容。